正文 第43章 享受自己(1 / 1)

快樂原本隻是一種內心感受,發現、不斷地發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同時能與自己的內心交談。這種充實的快樂與外在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每一個人都戴著一個微笑的麵具,看起來很快樂的樣子,所以每一個人都在欺騙他人。你也是戴一個麵具出現,所以別人認為你比他們更快樂,你也認為別人比你更快樂,其實不然也。快樂,簡單地說是屬於內心精神方麵的,永久常恒、不隨環境變遷的、與大眾所共,互不相礙的這種快樂,才是真實經久而值得羨慕追求的。屬於肉體物質方麵的,暫時而不經久的、隨環境而變化的、是一己獨享而含有侵奪意味的,這種快樂的裏麵就有痛苦,這就是“假快樂”。這種依賴物質的快樂,就好比鏡花水月,過眼雲煙,全是幻妄的。無奈世人大都識不透這種快樂的幻妄,拚命地都向這一邊追求,但天地間的物質是有定量的,怎能滿足多數人無厭的欲望呢?

先賢聖哲處處勸人節製物欲,不要被物質的假快樂所迷而極力推崇精神的快樂。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的人生觀,天天快活,無一點煩悶氣象,這是何等樂的境界。他又歎賞顏回的簞瓢陋巷的樂趣,稱讚子路的不恥敝袍的見識,在當時俗人看來衣食不周是很痛苦的。第歐根尼(Diogenes)的故事常令人發笑,同時也著實讓人又羨又妒,因為他宣稱自己是一個快活的人,原因是他沒有任何欲望,當他見了一個小孩子雙手捧水而飲,索性把自己的飯碗也摔掉。現代的人們,常覺得自己困擾於許多難題中,而大部分與他的人生有密切的關係,他們一方麵羨慕第俄澤泥的逃禪的理想,同時又舍不得錯過一場好戲或一部轟動的影片,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時髦人物之不安頓的心情,是因為“十歲受誘於餅幹,二十歲受誘於情人,三十歲受誘於快樂,四十歲受誘於野心,五十歲受誘於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才會隻追求睿智?”

亞伯拉罕·林肯曾說:“根據我的觀察,人們唯有決心使自己快樂時,他們才會感到快樂。”第歐根尼不正是決心使自己快樂而後又獲得快樂了嗎?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類似的小插曲,這些小插曲正是我們追求快樂的最佳方法。要活得快樂,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態度。我想這就是快樂的真諦。所以,享受自己,享受獨處而不被人打擾的時光;你可以令你自己更加快樂,不再憂傷。

庾澄慶有一首《快樂頌》,“你快樂嗎?我很快樂!”其實,歌中從頭到尾並沒有說明快樂是什麼?歌詞中說“快樂其實沒有什麼道理”,對呀!快樂其實真的沒有什麼道理。若有人問我:“你快樂嗎?”“我滿踏實的。”誠然,苦樂的人生,快樂雖是短暫的,最重要是踏實的感覺,踏實的過程。如今,我們依然在承擔著,承擔挫折,承擔困境。竊以為自己有力量去承擔,所以覺得自己踏實。因踏實而歡喜自在,這就是在享受自我,享受自己。

享受自己,快樂就是這樣一種不可言喻、難以觸摸、可望而不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