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做個小測試。禁止聯軍去市丘搶糧,五國如果聽從,說明您威風依舊,否則,您就得早做準備了。”

楚懷王因此從郢都發出命令,不許五國騷擾市丘。還好,大家還真聽,於是市丘人躲過一劫。

隨即,因為跟秦國講和了,楚、燕兩國也就撤離成皋,各自回國,而三晉士兵(趙魏韓)則無路可退,因為他們老家就在這兒,一退,秦人就追進來了。

隨即到了次年初,成皋的三晉聯軍正在神不守舍,忽然來報,秦國庶長樗裏疾,引軍出函穀關,向東疾行五百多裏,掠過成皋,屯兵在成皋東北的修魚(今河南原陽),該處南下可直接襲擊一百公裏處的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向東南不到五十公裏,則襲擊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

成皋要塞,被甩到了西南邊,雖險而無用。三晉之兵為了保衛國都,被迫從成皋出動,北渡黃河,前往北岸偏東的修魚,與樗裏疾會戰,被殺了個慘敗,兩名韓將被俘,趙韓公子逃竄,三晉士兵被斬首合計八萬兩千人(這是自戰國以來,秦人第_二次對三晉實施超過五萬人的殲滅戰),諸侯聞之,無不震恐,亡魄喪膽,談虎色變!五國攻秦之役,以大敗而告終。

(斬首八萬兩千是什麼概念?如果此會戰是在一天內完成的,那麼平均每一分鍾殺一百七十人,相當於有一架半737飛機的載客量。每一分鍾撞地報銷一架這樣的飛機及其乘客,連續報銷七百架,就是了!--八萬兩千人。)

魏國兵力折損極大。魏襄王忍不住抱怨公孫衍:“你這家夥是怎麼策劃的?”公孫衍遂被罷免相國,起末不到三年時間。唉!想想看,比較一下,還是張儀在魏國連橫的那三年好,畢竟得到三年和平。

魏國“愣頭青”魏襄王,剛剛在屠殺中,看到了秦國的顏色,幾年後,被迫在張儀的拉攏下,又轉而連橫於秦國,這是後話不說。

公孫衍下崗,因為韓國人經常請他剪彩什麼的,跟韓國關係不錯,於是又去韓國做了相國,照舊力主以韓抗秦。

不管怎麼樣,“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這是當時媒體對他們的讚歎,倆人一縱一橫,要想一折騰,全天下都跟著受罪遭殃,父子離散,家園廢焚;倆人要想踏實過日子,地球就免於爆炸,天下人跟著沾光。偉哉,一介布衣而運動王侯到這個地步。這話被記錄在《孟子》一書中。

公孫衍在這次“五國伐秦”的正麵戰場鏖戰中,沒有出色表現,但他卻策劃了秦國後院的一把火。

秦國以西,都是西戎遊牧部落,其中義渠國最強大,在陝、甘、寧一帶,逐步定居下來,築有幾十個城邑。

公孫衍曾經在會見“義渠君”的時候說:“咱們兩國關山相隔,路途遙遠,今後恐怕很難有再見的機會,我想給你提供一點意見,作為參考。”

義渠君說:“好,我願意恭聽。”

“如果東方諸國和秦國和睦相處,秦國必定對貴國燒殺搶劫;一旦東方各國和秦國交戰,秦國就會準備重禮討好貴國。這時候,您趁機從西邊攻劫秦國,必有大獲。”

果然,五國合縱攻秦的時候,秦惠文王給義渠君送去了錦緞千匹,美女百人。義渠君開會研究,說:“這不正是前些日子公孫衍所說的那回事嗎?”於是起兵從西邊偷襲秦國,大敗秦軍,對秦軍追壓五國後撤至成皋的軍兵,有一定的牽製作用。

至此,楚國為縱長的五國合縱攻秦,喪師而返,而前兩年的秦國假道韓魏伐齊,也大敗而歸。山東諸侯中的大國齊或者楚,與關中秦國,至此基本力量持平,互相都不足以侵吞對方,即便各自裹挾了魏、韓做助手,也未能壓敗對方。

齊、秦、楚三極的對峙格局,於是也趨於形成。三晉夾在三極中間,不論合縱還是連橫,都苦惱而無所適從。

[注釋1]埃及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天平了。不過,天平比杆秤落後,杆秤的一個秤砣替代了很多砝碼。

[注釋2]當時結婚北方坐車,南方坐船,都不坐轎。

§§第六章 稷下學宮(公元前318年-前3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