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為突出的一次戰績就是吳起人楚後的第十年,公元前381年,楚國救趙攻魏之戰。先是,趙國南下攻擊衛國,魏軍救衛,趙被魏、衛聯軍打得大敗,失掉了剛平、河東兩城,趙國的都城中牟遭到圍攻。次年,趙國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求救於楚。吳起奉命率軍攻魏,與自己從前的同僚們激戰於州西(河南沁陽),大破魏軍,並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黃河邊上,飲馬於黃河,為楚國立下煌赫戰績。
後來三國時期同樣善於打仗的曹操對吳起的軍事才能推崇備至,說吳起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吳起指揮高明,出奇製勝,戰果累累,為世矚目。
也就在同一年,吳起當令尹第七年,楚悼王突然很不爭氣地死了,嘴裏含著寶玉,停屍在祖宗廟堂裏,臉上帶著驚慌不安。
治喪委員會的人擁在廟堂裏,陰霾的空氣哢哢作響。以“陽城君”(封君)為首的老貴族對吳起怒目而視,咬牙切齒,一分鍾也等不了了,呼啦一下子,弓箭手蜂擁而入,朝著吳起飛蝗亂射。吳起登時中箭數枚,身受重傷,保衛他的,隻有手裏一塊象牙笏板。他轉身往棺材板旁邊跑,後邊兵丁追殺,箭戟交加。
吳起抱住“總經理”楚悼王的屍體做掩護,無數亂箭射向吳起,也射滿楚悼王屍體。吳起大喊道:“我死不足為惜,你們仇視大王,箭戮屍身,大逆不道,誰能免死!”眾人聞言,恐懼退逃。吳起滿身流血,倒地而死,結束了自己悲壯的一生。
吳起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布衣出身的職業官僚,具有鮮明的個性,超凡的毅力。他出身平民,但事業心強,追求功業、施展抱負,憑著自己在魯國的留學文憑和工作經驗,曆仕魏楚,四海打工,勇登高位,革舊布新,給後者都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後卻死在了遙遠異鄉的工作崗位上,眼中充滿著對傳統世卿政治模式和傳統道德規範的蔑視。
吳起死後,老貴族襲擊得手,仍不解恨,把吳起的屍體車裂肢解。吳起死時還不到六十歲。
楚肅王即位,按照楚國嚴格繁細的法律,以兵器觸及王身者,夷三族。楚肅王挨個追殺當時射箭揮戟者,得七十餘家貴族,全部滿門抄斬,陽城君出逃國外。吳起之智,真是高妙,身後依然能伏屍殺貴,報仇雪恨,也是千古一奇。(楚國的法律,幾百年中,一直是列國中最嚴酷的,執行最一絲不苟的,跟中原的“刑不上大夫”異調殊類。)
但是楚肅王不理解老爹的用心,他和貴族親戚們同流合汙,廢除了吳起的內外軍政製度,使楚國重新陷入腐敗黑暗的泥沼,一直到滅亡都再沒有改變。楚國的政治權力隨後仍集中在昭、景、屈三大貴族手中,這種分權,在和平時代也許不全是壞事,但軍事戰爭時期,一個拳頭握不緊的話,就不會給敵軍以重大打擊,也不能高效地組織全國人力物力,保家衛國。
不過,由於吳起的努力,畢竟打擊了舊家族,楚國的大家族被瓦解一空,新興大家族昭、景、屈三家浮出水麵,雖然都是貴族(王族的分支),以世家的形式壟斷隨後的曆任楚王政府的令尹司馬高位,世代傳檄,都是這三姓。不過,這三家畢竟屬於相對新的家族,有一定的朝氣,在楚肅王(在位十一年)之後,創造了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的所謂“宣威盛世”,但是到了楚懷王手裏,三家也開始腐朽,終於不敵於秦國而夕陽西下。
吳起作為曆史上第一個布衣執國政者(僅僅晚於陽虎),和後代皇權時代常有的布衣宰相相比,個性差別很大。吳起不是靠著科舉製當上大官的,而是憑著真能力贏得官位,他有一種勇於任事的精神,篤信什麼就厲行什麼,擔任職務就履行其職責,不曲從人意,出賣主張。像吳起這樣的官僚,後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後代的達官顯貴們,更多的是處世圓滑,意見曖昧,氣質黯淡,奉行著“無可無不可,不可太什麼什麼,也不可不太什麼什麼”之類的可恥格言,追求著“事理通達、人情幹練、心氣和平”的做人境界,絮叨著“難得糊塗”之類的瘋話,慮己保身則可,於社會與公務,隻是行屍走肉。隻有在拉幫結派、相與利用以謀私的時候,才來了精神,如狼如虎如同餓鷹了。這些人與吳起最大的區別在於,吳起有不可妥協的原則,寧可剛猛孤進,這些人則沒有,為了保身謀私,他們出賣信條,無所不可。
也許這是因為戰國列國競爭,促成了執政官必須要進取有為,而皇權時代的江山穩定,官員因此苟且。又或許是從前春秋時代貴族價值觀中的某些優秀精神,經過孔子等人的總結,用於教導士人,又結合了戰國士人功業心和創新力的特質,遂有了戰國吳起、商鞅、張儀、蘇秦、範雎、呂不韋、李斯等為代表的一係列出色的布衣執政官。
最後要說的是,吳起在軍政繁忙之餘,還苦研兵法,總結自己的帶兵經驗,寫成了《吳起兵法》,是和《孫子十三篇》一起,被當時海內官宦家藏必備的首選兵書。
《吳起兵法》現僅存六篇,基本是吳起原著的集粹,較《孫子兵法》有明顯的豐富和發展,特別是提出了激勵士兵心理精神的作用,他認為對於戰爭來講,賞罰、軍令、戰術、謀詐,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使士兵樂死,願意效死。一群敢於奮戰犧牲的效死的士兵,勝過了靠著呆板的賞罰約束或調動的士兵。這確實是高明見解,一味隻知道賞罰的諸葛亮(殺了馬謖,以明軍規)應該好好反省下。在技術層麵上,它也比《孫子兵法》更多實操性,列舉了十三種可擊的戰機,六種應該暫時退避的情況,一看就能記住學會。又有所謂“審敵虛實”“因形用權”“料敵選將”,有機會可以找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