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布衣,就是平頭老百姓,穿麻、葛麵料的衣裳,使用麵料本色,沒有刺繡。而貴族們穿的則是絲綢麵料。絲綢根據經緯線質地組織不同,分為帛、絹、縑等,最細密的有一寸寬度內經線達一百五十八支,緯線達七十支。齊國、魯國一帶,是絲綢中心產地,桑麻遍野,婦女手巧,產品行銷各國,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絲綢衣服還繡上花草鳥、獸、龍、鳳、老虎,染成紅、黑、紫、黃、褐。總之,實在是布衣們所羨慕的。
孫臏和龐涓這一對好朋友,就都是布衣。孫臏的先人是號稱“兵聖”的孫武,出生在山東陽穀縣到山東鄄城一帶,鄄城一帶也是孫武的老家。
孫臏和龐涓留學的地方,史料沒有記載,但是後人硬弄出了一個--或者說多個。在河南淇縣附近的雲夢山,有個所謂的鬼穀洞。這個洞高十米,進深八十米,洞口清泉飛濺,山深林幽,明朝人在洞楣題詞“水簾洞”,但並不是孫大聖的水簾洞,兩壁曆代碑刻繁盛,額稱“天開道眼,山透玄心”,不知道哪朝人的墨寶。據當地人說,這洞就是孫臏龐涓上課的地方,以及他們老師鬼穀子先生的起居室。附近還有“孫臏洞”“龐涓洞”“張儀洞”,這都是學生們的宿舍,一人一個洞,去旅遊的時候可以參觀。還有仙牛洞,那是鬼穀子老師的坐騎--大牛的宿舍。
旅遊的時候你還可以看見旁邊的鬼穀祠,門楹是“鬼穀三卷匡隱天下,兵家七國才出一門”,評價很高的啊。這位了不起的鬼穀先生,名字叫王詡,也有說叫王蟬、王利,還有說叫劉務滋的,當然你也可以叫他王半仙,總之是個千古奇人,出身也並不高貴,據說是附近農村的一個農夫和東海龍王的女兒生的。(哈哈!)這位棲岩高士,卻是兵家之府庫,縱橫家的鼻祖,除了孫臏、龐涓,後來的縱橫大家張儀也是他的學生,這是史料所記。
鬼穀子寫過一本著作--《鬼穀子》,一共十四篇,現在傳世的據說篇篇都是假的,是戰國時人偽托其名而作,最後兩篇還弄丟了。不過《鬼穀子》這本書作為溝通技巧培訓,還是很可用的,比如它的第一篇“縱橫捭闔”,就是講什麼可以說(捭),什麼不可以說(闔),嘴是心靈的門戶,亂說就將禍從口出,不說就又成了可恨的老油條,說得又陰又陽,又圓又方,才是化境。第二篇“反應”,是講聆聽技巧,聆聽的時候要有回應和反饋,要從言談中聽出辭意--弦外之音,聆聽的時候還要適應甚至模仿對方的溝通風格(“同聲相呼”,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樣的遊說,才能博得人主喜愛和傾聽。第三篇講說服,四、五篇講揣摩(這是溝通前的準備工作),第六篇是進行SWOT分析(也是溝通前的準備,分析自我與對方的優勢和劣勢),七、八篇又是揣摩分析,最後篇章又講激勵和決策。總之,西方MBA教程裏邊關於uni Skill(溝通技巧)的課程,鬼穀先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雲夢山溝裏就開始傳授了,難怪戰國時遊說技巧發達到了璀璨的空前高度!
孫臏、龐涓捧著鬼穀子老師的溝通技巧課本,在雲夢山崖上,眺望著遠處山鷹翱翔,聆聽著山間白鶴清唳,實行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做夢想當萬戶侯的夢想。兩位好朋友誌趣相近,感悟超人,終於情感日密。沒有什麼理由,春天已先行一步,駐入他們的心中,春天暗示給龐涓的也將暗示給孫臏:“你們倆都可以用心琢磨,你們倆都可以因為才華而被回報。”
兩個好朋友這時候正在度過一段難得的平和年代:在聶政刺殺俠累後的十多年裏,列國無大事,鬼穀幽深的雲崖之上,整日裏是弦誦之音和青青子衿。
龐涓的畢業時間早,回到自己的祖國魏國求職。
魏國占據原來晉國的老窩--山西富庶的南部地區,幾百年經營,基礎最好。在魏文侯時代又銳意改革,任用李悝變法,派戰無不勝的吳起將軍西向奪取秦的河西地區,樂羊北向越過趙國邊境滅了中山國;又東向攻齊,進入齊的長城;南向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國至今聲威顯赫,稱雄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