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致庸(18l8—1907),字仲登、號曉池,是喬全美之子,喬貴發之孫,喬家第四代人。人稱“亮財主”,生於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卒於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是喬門中最長壽的人。出身商賈世家,自幼父母雙亡,由兄長撫育。淳厚好學,本欲以仕進光大門庭,剛考中秀才,兄長亦故。遂不得不放棄舉子業而承襲祖遺商業資產,挑起理家、理財之重擔。
喬致庸人如其名。他待人隨和,處世一般。由於他善於計謀,在他執掌農業時,資產越來越多,是“在中堂”殷實家財真正的奠基人。
在理家上,他經常告誡兒孫:經商處事要以“信”為重,以信譽得人。其次是“義”,不哄人,不騙人,該得一分得一分,不掐昧心錢。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擺在首位。又誡“驕、貪、懶”三個字。他治家有方,以《朱子治家格言》為準則,把它當作兒孫啟蒙的必讀課,同時寫在屏門上,作為每日的行動規範。兒孫如若有過,則令跪地背誦,到有針對性處,令讀多次。如犯拋米撒麵之錯,便把“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今物力維艱”反複誦讀,直到認錯為止。然後再作一番訓教,最後犯者謝赦,慢慢退出。
“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偽”為其以儒術指導商業經營的主導思想。在他的經營之下,其祖業包頭商號獲利倍增,於“複盛公”之外,又增設“複盛全”、“複盛西”等多處,左右著包頭整個市場,因此有“先有複盛公,後有包頭城”之說。商業外,兼營錢莊、當鋪,相輔相成,資本愈見盈厚。但他並不沾沾自喜,反急流勇退,商務全權委任長子,自己則休閑家居,閉門課子。
喬致庸的一生頗有善行,經常救濟貧民百姓。特別是在清光緒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千裏,寸草不生。民謠有:“光緒三年,人死一半”的說法。當時喬致庸曾開倉賑濟。對此,光緒八年版《祁縣誌》有記述,並給予褒獎。他還受到清廷“舉悌弟加五級”,並賞戴花翎的嘉獎。
喬致庸的經商理念是一信、二義、三利。即以信譽徠客,以義待人,信義為先,利取正途。喬致庸尤善於用人,這是他經商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如禮遇聘請閻維藩。閻原為平遙蔚長厚票號福州分莊經理,閻與年輕武官恩壽交往密切,當恩壽為升遷需銀兩時,閻自行作主曾為恩壽墊支銀10萬兩。為此閻維藩被人告發,並受到總號斥責。後恩壽擢升漢口將軍,不幾年恩壽已歸還了所借蔚長厚之銀,並為票號開拓了業務。但閻維藩因曾經受到排擠和總號斥責喪失了對蔚長厚的感情,決計離開蔚長厚返鄉另謀他就。喬致庸知道閻維藩是個商界難得人才,便派其子備了八抬大轎、兩班人馬在閻維藩返鄉必經路口迎接。一班人馬在路口一連等了數日,終於見到閻維藩,致庸之子說明來意和父親的殷切之情,使閻氏大為感動。閻心想:喬家富甲三晉,財勢赫赫,對他如此禮遇,實在三生有幸。致庸之子又讓閻坐八乘大轎,自己騎馬驅馳左右,並說明此乃家父特地囑咐。這更使閻氏感動不已。二人相讓不已,最後隻好讓八乘大轎抬著閻氏衣帽,算是代閻坐轎,而二人則並馬而行。閻氏來到喬家,致庸盛情款待。喬致庸見閻維藩舉止有度,精明穩健,精通業務。而閻氏時僅36歲,致庸更是感歎年輕有為,是難得之經濟人才。當即聘請閻氏出任喬家大德恒票號經理。閻氏對照在蔚長厚的境況,深感喬家對他之器重,知遇之恩,當即表示願殫精竭慮,效犬馬之勞。閻氏自主持大德恒票號以來的二十六年間,使票號日益興隆,逢賬期按股分紅均在八千到一萬兩之間,閻氏為喬家的商業發展立下了卓越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