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趙構到他家裏一看,秦檜真要死了,高宗心裏挺高興,這老東西也該死了。他虛情假意說了兩句客氣話,從家裏出來了。走到門外,秦檜的兒子秦熺跪下了:皇上,我有件事問你,我爹死了之後,他這位置是讓我接著當嗎?趙構說,這等國家大事,哪能在這個場合說呢?等過一陣吧,我再研究研究。他兒子不幹了,一個勁兒磕頭,說,您這話不說,我們全家老少心裏難安。我能不能接我爹班?趙構說,好,我回到宮裏我就下聖旨,你等著吧。

回宮之後他下了道聖旨。怎麼著?封秦檜為“建康郡王”——封他為王了。後邊兩字“致仕”。什麼叫致仕?這是文詞,也就是退休的意思。讓秦檜兒子以“少師致仕”。這就等於秦檜要死了後,樹倒猢猻散,你家裏人我不再錄用了。結果這道聖旨下來,當天晚上秦檜就咽氣了。他兒子哭哭啼啼,感覺末日來臨了。但是後來高宗趙構還真沒收拾他兒子,讓他兒子頤養天年去了。所以從這個下場來講,秦檜父子倆比嶽飛好多了。後人一看,壞人頤養天年,好人倒命不長,大家能不恨嗎?

明代文征明有《滿江紅·拂拭殘碑》寫道:

拂拭殘碑,勅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憐,風波獄。

豈不念,封疆蹙;豈不念,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複。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這說明,害死嶽飛的最大幕後主使人是宋高宗趙構。而且當時,南宋有很多傑出的將領,像張俊、韓世忠等,在軍事上有這實力跟金國一較高下。結果趙構和秦檜把嶽飛給殺了,那些武將也不敢出頭,直接造成南宋滅亡了。後來,遼、金、元開仗,最後少數民族成了中原大地的統治者。所以以漢族為正統的這些人,一想起這個事就恨,就想這責任賴誰呀?當初要是嶽飛把金國打敗了,後邊元朝不可能進來,那不還是我們漢家天下嗎?從這種相對狹隘的民族主義角度出發,很多人更加痛恨陷害嶽飛的秦檜,所以把秦檜弄成了千古第一奸臣。我們說秦檜是奸臣不假,但並沒有民間評說當中評述得那麼壞、那麼十惡不赦。

千古第一貪:和珅

提起大奸臣和珅來,老百姓太熟悉了。因為從電視劇當中,無論是《宰相劉羅鍋》還是《鐵齒銅牙紀曉嵐》,都能看到王剛演得那個惟妙惟肖的角色——和珅。電視劇中把和珅設計得挺愚蠢的,經常被劉羅鍋和紀曉嵐給戲耍。但是,曆史上真實的和珅,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很有才學,很有權謀。當然無論怎麼說和珅,有一點他是擺脫不掉的,就是大奸臣,準確說是大貪汙犯。為什麼說和珅是大貪汙犯?他貪了多少錢呢?

嘉慶把和珅扳倒以後查他的家產,光白銀就有8億兩,再加上其他珍稀古玩,得有10億兩往上。這是什麼概念呢?那個時候大清一年的全國財政收入也不過是白銀7000萬兩,一查和珅的家產,這等於是大清國庫15年的收入。2001年的時候,美國人跟著起哄,把和珅稱作什麼呢?叫“18世紀世界首富”,說他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就是說在乾隆年間,全世界沒有一個人比和珅有錢。現在我們知道什麼福布斯、胡潤富豪榜,世界範圍內的前十沒有中國人,可那會兒世界首富是中國人。當然了,這說出來丟人——首富是大貪汙犯,沒什麼好自豪的。那麼和珅是怎麼一步一步走上這條道兒的呢?

和珅出生於1750年,卒於1799年,字致齋,原名善保,滿洲正紅旗人。和珅出身是不錯的,他出身於滿族貴胄,可是他小時候運氣不是很好,三歲那年親生母親死了,九歲那年自己爹又沒了。所以在家族裏麵,他受兄弟排擠,小和珅就咬牙切齒地說我將來要出人頭地。他有那股勁頭兒。後來他進入了一個官學,叫鹹安宮官學,就是貴族學校。這個貴族學校在哪兒呢?就是在現在的故宮裏。當時他學習的時候跟其他孩子都不一樣,貴族的孩子好多都不正經念書,和珅不是,非常認真地讀書、研究學問。他不僅學問比較深,而且漢、滿、蒙、回、藏族這些文字,基本上都熟練掌握了。要用現在話說,會五門語言,這算專業人才了。而且他在這個過程當中還特別注意學什麼呢?乾隆不是喜歡詩詞歌賦嗎,他就找乾隆寫的這些詩,琢磨乾隆怎麼想的。他想有朝一日我要是能接近皇上,這都是我晉升的台階。那個時候和珅就開始琢磨這些溜須拍馬的事了,他在這事兒上很下工夫。

後來他被大學士英廉看上了,英廉有個孫女,他就把和珅招為他的孫女婿。借著這個關係,和珅在朝廷裏一點點謀差事。開始他本來想走科舉的老路,可是沒考上。和珅想,他家算八旗貴族,可以世襲一個官職,於是在大學士英廉的活動下,以文生員身份承襲三等輕車都尉。說白了,這就是部隊的一個小官。當這個官和珅不滿足,這得猴年馬月才能夠見到皇上啊。後來,宮裏選侍衛,就是晚上在紫禁城裏來回巡邏的,選這個。清朝的皇上不信任漢人,要求必須得是滿族人。和珅各方麵條件都具備,就把他選進去了。1772年,授三等侍衛。選進去以後,看他生得英俊,說你這麼漂亮,到儀仗隊去吧。和珅那時候長身玉立的,長得也精神,被稱為“滿洲第一俊男”。在儀仗隊,說白了,就是皇上出行,在旁邊給打打旗,挎個刀什麼的。就這樣,他擠進這裏,終於有接近皇上的機會了。他是接近皇上了,可得讓皇上注意他呀。我們知道乾隆皇帝有學問。有一次他跟著乾隆爺出去,正好有大臣奏本,說有個地方倉庫被盜了,這乾隆帝氣得說,怎麼這都看不好呢?就轉了一句文:“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

什麼叫“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呢?讀過《論語》的朋友都知道,這個虎就是老虎,兕是什麼呢?犀牛。說這個猛獸從籠子裏跑出來,挺好的古玩玉器放到匣裏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啊?旁邊儀仗隊的這些人哪敢接話啊?再說這些侍衛們大都讀書少,也不知道這句是《論語》裏的。可是和珅不一樣,他正經念過書,研究過《論語》,和珅就接了一句:“回萬歲,言在柙而逸,在櫝而毀,典守者不得辭其過。”這句話也是《論語》裏的,意思看守這些東西的人,是逃不脫這個責任的。乾隆一聽,接得好,難得身邊還有這麼有學問的人啊。一問和珅的身世,是八旗貴族子弟,再一看和珅人長得也英俊,乾隆帝就喜歡。

就這樣,和珅得到了乾隆的賞識,平步青雲。和珅26歲那年,乾隆提拔他戶部侍郎、軍機大臣上行走,還擔任總管內務府大臣,主掌內務府。用現在話來說就等於是副部級幹部了,可以參與朝廷大政。那時候乾隆已經50多歲了,他倆差了有30歲左右。和珅這個平地青雲跟別人還不一樣,別人升了官了,那就不錯了,和珅是升了官,原先那個位置還占著。就是說,乾隆帝無比信任他。你看他26歲入了軍機處,並任戶部侍郎,說白了就是財政部副部長;29歲擔任禦前大臣。30歲時任戶部尚書,兼辦理理藩院尚書事,就是財政部部長兼外交部部長。後來31歲的時候當了兵部尚書。到34歲那年,又當上了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管戶部,相當於現在組織部部長兼財政部部長。財政、軍事、人事、外交,這些有權力的部門和珅幾乎管遍了,一個人得有十幾個頭銜。因為管這麼多地方,和珅的權力大得嚇人,這為他後來的貪汙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和珅能走到這一步,不光是他會溜須拍馬,他確實有一些真才實學,偶爾接下皇上的話那不算能耐。後來他怎麼當的辦理理藩院尚書事,就是外交部部長的呢?當時趕上乾隆要過生日,就是乾隆70大壽的時候,西藏來了一匹快馬,說代表六世班禪來給乾隆帝祝壽。來看上了一封書信,打開一看都是藏文,誰也不懂。怎麼辦呢?我們前麵說了,藏、蒙、回、滿、漢,這幾族文字,和珅都通。和珅一看,說,六世班禪要帶著隨從進京來給您祝壽。乾隆帝一看,這要沒有和珅,我這人丟大了。六世班禪非同小可,來了我們的儀式得隆重點兒。當即命和珅馬上寫一封回信,這算把大清的麵子圓回來了。你想那乾隆帝還能不信任他?這和珅確實有真才實學,不像電視劇裏演的那樣,好像什麼能耐也沒有,整天就知道貪汙、弄權。就連乾隆皇帝也在《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圖讚》中讚揚和珅,說他“於清文、漢文、蒙古、西番(藏文)頗通大意”,“臣工中通曉西番字者殊難其人,唯和珅承旨書諭,俱能辦理秩如,勤勞書旨,見稱能事”。所以說,大凡大奸大惡的人都有才華,沒有一定的才華是惹不下那麼大事的。

而且那個時候,和珅“溜須”乾隆有一些特殊辦法。乾隆母親過生日的時候,和珅就琢磨著,乾隆是孝子,要給自己母親過生日,可是這筆大操大辦的錢從哪兒出?當時國庫挺吃緊,和珅想了個辦法叫“議罪銀製度”。

和珅不是吏部尚書嗎?他最清楚下麵官吏誰犯過什麼事,這人貪汙,那人賣官,那人怎麼回事,反正有過失的他都知道。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倡導並開始推行“議罪銀製度”,也就是說,凡是犯事兒的官吏,把“罰銀”交到內務府之後,可以有區別地進行從輕發落。這些當官的一看,趕緊繳罰款,不然我的官沒了就壞了。這錢從哪兒來?民脂民膏,層層往下刮,結果最後刮上好多錢,直接塞進皇上腰包裏,塞內務府來了。有人說,難道這不是入了國庫了嗎?不是,內務府相當於是皇上個人的錢包,跟國庫沒關係。這不,皇上給老媽過生日有錢了,下江南遊玩也有錢了。你想這麼乖巧的事,乾隆爺能不高興嗎?所以自那兒以後,乾隆更加寵幸和珅。就連英國使臣馬戛爾尼也在回憶錄中說:“許多中國人私下稱和珅為二皇帝。”可見和珅權勢之大。

和珅執掌朝政二十多年,也確實貪汙受賄,幹了不少壞事。乾隆心裏有沒有數呢?有數,就是覺得身邊離不開和珅。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裏,和珅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忠臣難免一死,奸臣難逃一死,我不做忠臣也不做奸臣,我做弄臣,逗皇上開心就得了。”這還真是和珅犯下那麼大的事,卻在乾隆邊上始終不倒的原因。

我們說和珅造了不少孽,但確實能耐也挺大。後來他怎麼就倒了呢?其實,和珅的靠山是乾隆,乾隆去世之日,就是和珅的末日。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正月十三,嘉慶皇帝宣布和珅的20條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銀8億兩,時人稱曰“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和珅死的時候才50歲,嚴格說歲數真不大。你看乾隆一去世,嘉慶立刻處死了和珅,可見嘉慶皇帝對和珅的厭惡。

當然也有人說,乾隆爺不糊塗,把和珅留給自己的兒子嘉慶,嘉慶上台通過扳倒和珅來獲取民心,讓滿朝大臣都服他;同時和珅有錢,扳倒之後用和珅的錢充盈嘉慶年間的國庫,給兒子解決了財政問題。有人說這是乾隆埋的伏筆。不管怎麼說,和珅風光了二十多年,“當朝第一大貪官”、“第一大奸臣”是他擺脫不掉的帽子。也正是因為和珅沒幹多少好事,所以這民間就把他作為忠臣的對立麵,把不少髒水都潑他身上了,說他這不行那不行。

而且有一些故事設計得很巧妙。我給大家說一個——這個故事您可能看過,很有意思。和珅當年不是當過宮裏的侍衛嗎?巡夜都是從半夜開始,提著個燈籠,在燈籠裏放一根蠟,然後在故宮裏溜達,溜達到五更天天亮,把蠟吹滅,提著燈籠回去,這一晚上算上班結束了。總是一根蠟進去,等到天亮的時候吹滅,就剩蠟頭了。時間長了,身邊的朋友就笑和珅,給和珅起外號,說就叫你“蠟頭”吧,就這麼叫開了。從和珅20多歲一直到50歲,都有人叫他“蠟頭”,和珅心裏很不高興。眼看快到50大壽了,有些同僚還是這麼叫他。和珅心裏不滿意,有一天就把這想法說出來,正好宰相劉羅鍋在旁邊。劉羅鍋壞呀,給他出主意,說和大人,你嫌這號不好聽,我給你起個號,保準你愛聽。你這不馬上50大壽了嗎,有句話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我送你四個字,你就叫“海山居士”怎麼樣?而且這說明你忠於皇上,這叫“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好不好聽?和珅一聽樂壞了,還是劉大人有學問。

回去之後,不是要祝壽嗎,就在自己家裏蓋了一個壽堂,然後買這個喜燭。我們知道這壽燭挺粗,蠟燭上都刻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和珅就管這個壽堂叫“海山堂”,兩邊用劉墉那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然後,這一天來了不少大臣祝壽,和珅一高興跟大夥說,各位,我可跟你們說明白了,今後誰要再敢叫我“蠟頭”,別怪和某人翻臉。今日我有名號了,劉墉劉大人賜我的四個字“海山居士”。大家看見我身後沒有,“海山堂”,“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今後我就叫“海山居士”。大夥聽好沒有?底下有人偷著樂了,說這挺好挺好。中午吃喝完了,下午在一塊兒喝茶。傍晚的時分,這些客人都走了。和珅站起來送這些大臣,送完了之後轉身回到“海山堂”,抬頭一看,壽燭點一天了,也燒得差不多了,兩邊就剩下一截蠟頭了。本來上邊刻著“福如東海”和“壽比南山”幾個字的,現在這個“福如東”、“壽比南”都燒掉了,這邊剩下海,這邊剩個山。他一看,“海山”,這不還是蠟頭兒嗎?

這個故事說的是劉墉諷刺和珅,而和珅不知道,上了當了。據說後來和珅倒了之後,劉墉在那副對聯上各加了一個字,本來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變成“君恩深似海也”,下聯是“臣節重如山乎”。意思是,皇上待你恩重如山,而你和珅算什麼玩意兒啊,他用這種疑問句來否定了和珅的一生。

當然,也有傳說說上麵這副對聯是諷刺明末叛將洪承疇的。不管怎麼說,這也說明,在老百姓心目中,和珅和洪承疇是一路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