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最後一種痛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裏不少人出去掃掃墓,紀念先人,慎終追遠。唐代杜牧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確實有不少逝者的在世親屬,在掃墓的時候是“欲斷魂”的。

他們不光是為逝者的逝去感到悲傷,同時也心疼。心疼什麼呢?這個墓地太貴了!這幾年我不斷聽到全國各地都有這種說法:“我活活不起,死也死不起。”怎麼回事?人一死了,得買塊墓地吧,可這墓地現在貴得嚇人。你看全國中等以上城市的墓地陵園越修越漂亮,但是價格翻著跟頭往上漲。有不少人做過比較,發現墓地的價格,已經比當地的商品房價格都要高了。有的地方的墓地價格甚至是商品房的2倍,而且商品房處在相對不錯的地方,那麼墓地呢?基本都是在郊區。你說郊區的那麼大一塊地方居然比商品房的價格要貴得多,這合理嗎?這太不合理了。你說最後逝者兩眼一閉閉得多不安寧,他想自己得給兒女帶來多麼大的拖累!

每近清明,關於“高價墓地”和“死不起”的問題,總會成為熱議話題,過高的墓地價格已經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一些普通老人一生積蓄就幾萬元,還想著死後給兒女留點兒,沒想到都得搭到墓地上。而一般工薪階層,對“天價墓地”隻能望而興歎。還有一些年輕人,貸款買房成了“房奴”,老人去世後又得借錢買墓地——他成為“房奴”之後又成了“墓奴”。

眼下這個墓地為什麼這麼貴呢?這裏邊原因非常複雜。這個墓地貴有它貴的道理。中國過去講,人活著住的地方叫“陽宅”,人死了住的地方叫“陰宅”。“陽宅”與“陰宅”原先都是“平房”,占地差不太多,可是現在不同了,現在商品房是一層一層的樓,二十多層、三十多層的商品房多得是,可是墓地你能摞著蓋嗎?不能。所以墓地占的那塊地方,是實打實地占那麼大,所以說墓地比商品房要貴。再者,我們看一個小區裏邊,配套設施有個小花園,幾條道就夠了;可是到墓地陵園看,那裏除了墓地以外,大量的麵積是停車場寬敞大道,也就是說,它真正用來建墓地的麵積,遠沒有商品房的這個麵積多。所以這兩個條件決定了,墓地單價的貴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從先天角度來講,墓地跟商品房是沒有可比性的。但您仔細想,就憑這一點,就使得墓地的價格讓人咋舌,顯然是不全麵的。

眼下中國對墓地管理這一塊,是由民政部門完全控製的。其實不光是墓地,從出殯到火葬場,一直到最後祭奠,都是由政府的民政部門掌管。墓地隻能固定在那幾個地方,因為現在我們政府不允許人去世以後隨便下葬。照理說民政部門管,它算政府行為,是不是政府應該規範這方麵呢?可是,這邊是政府在控製著,那邊的營銷卻變成了地道的市場行為了。好多地方賣墓地已經到肆無忌憚的程度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到清明,這段流傳千古的絕句,就成為人們對殯葬業暴利積怨的一種寫照。殯葬行業確實存在某些壟斷現象及暴利行為,雖然近些年也有民營資本進入殯葬行業,但整個行業“管辦不分”的格局還是沒有被徹底打破。由於行業競爭不足,難免會帶來服務低下和價格偏高的問題。

過去,人們對賣墓地等跟死亡有關的事兒是很忌諱的。天底下的買賣都吆喝,都張羅——來來來,進裏邊看,減價打折了——唯有棺材鋪不吆喝,沒有說“棺材打折”之類的。你真到這兒來,賣棺材那小夥計都在那兒趴著、不吱聲、睡覺。你說起來起來,有買賣上門了,他頭一句話都得跟你說:“您這是替哪家人管點兒閑事?”他避諱這個。而且原先老棺材鋪上邊掛的那副對子挺有意思,上聯是“唯恐生意太好”,下聯叫“但願主顧莫來”。它包含著對你的一種期望和祝福——家裏少點兒事,人盡可能長壽。現在倒好,墓地營銷滿天飛,可能你走到路上,就被攔下來了。我們看寧浩的片子《瘋狂的賽車》,裏邊徐崢扮演推銷墓地的,他的那個推銷勁頭兒可真稱得上瘋狂。

這個其實是國內好多墓地營銷過程當中非常常見的現象。民政部門壟斷了這個行當,回過頭來營銷墓地,又采取的是市場經濟行為。也就是說,你愛買不買,反正我這兒就這麼貴。你要想讓你的先人在這個地界下葬,就得到我這兒買。這不是地道的一種壟斷嗎?這不是一種“霸王銷售”嗎?你沒有別的地方可選擇。

到火葬場那邊,在整個下葬的過程當中,你都會發現,這種壟斷是無處不在的,不跟你談價。比方說,燒個紙,他給你開個收據叫迷信費。你說哪來的迷信費?你非繳不可。在這個時候,你跟他沒法兒討價還價。就這麼一家幹這事兒的,這個價自然就往上漲。誰讓你家裏趕上這事了呢?

有朋友到墓地陵園給親人去掃墓了。有的地方掃墓放鞭炮,有的地方掃墓燒紙,有的地方拿點兒花、果、供品什麼的。你隻要在那兒買,那就由不得你;你說你不買,自己帶,一道上帶著還費勁兒。到這兒買,它價格死高死高的。這都屬於一種壟斷行為。

有人說,它價高,我不買。但是其中有兩個問題:第一個,“隻此一家,別無分店”,你沒得選擇;第二個,傳統的風俗在作怪。對這種殯葬方麵的消費,我們管它叫“脅迫性消費”,就是這個錢你花也得花,不花也得花。為什麼呢?它和親情有關。你說誰家老人沒了,誰不希望他能夠入土為安?誰不希望弄個風水好點兒的地方?有的迷信一點兒,說這對後世子孫有好處。如果這事沒給弄妥,旁邊人笑話你,說爹媽養活你白養活了。這就是一種“脅迫性消費”。比如電影《非誠勿擾》裏邊,葛優征婚,碰上一個賣墓地的。葛優沒娶著媳婦,被迫先買了一塊墓地。所以我說,這裏包含著一種“脅迫性”的親情消費。

現在有的殯葬部門挖空心思算計你。我參加過一個葬禮,一位朋友的父親過世,在火葬場搞遺體告別儀式。在那個大廳裏有一道程序,選骨灰盒。這個賣骨灰盒的地方是一個30平方米左右大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他們在賣骨灰盒的門外牆上開個大窗戶,這個窗戶開得特別大,透明的玻璃鋥明瓦亮。我們這些老親少友送葬的站外邊,然後這孝子進到裏邊挑骨灰盒。裏邊的人就介紹了,對老人得好點兒,選個好點兒吧。這個價格三千多元,這五千多元,這個上萬元,這可是怎麼怎麼的。一說到貴的骨灰盒,賣家唾沫星子亂濺,就跟他爹沒了似的。為什麼要這樣?他為什麼隔著玻璃賣?為什麼讓外邊都能看見?你想想,這些“白事”是個臉麵,外邊老親少友都看著呢,他就逼著這位孝子買貴的。

殯葬既是服務也是消費,然而一些殯葬部門隻見消費不見服務。他們抓住了當事人迫於情麵,想為逝者操辦好最後一次大事的消費心理,想盡一切辦法讓那些已然失去親人的人們,在辦喪事上大花特花。對墓地、骨灰盒漫天要價,對服務費說一不二,這樣的現象既不合情更不合理。如果“厚養薄葬”的觀念能夠深入人心,這樣的現象能不能得到緩解呢?為什麼?

有些風俗不好。有句老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老人在世的時候,你對他好一點兒,讓他感受到天倫之樂,比什麼都強。不能是活著不孝,死了胡鬧。可是有的人不是,爹娘在世的時候不怎麼孝順,沒了以後好像顯得是個大孝子,大操大辦,買高價的這個,買高價的那個。他願意挨宰,就為了個臉麵。其實這個在傳統文化裏是不提倡的。傳統文化裏有兩句話說得很好:第一個,“死人不麻煩活人”。就是說,活著的人要生活在這個世上,人死如燈滅,死人要把活人折騰厲害,這就不對了。第二個,對老人強調“厚養薄葬”。就是你侍奉他的時候,盡可能對老人要好些,那麼過世以後,不用大操大辦,喪事從儉。這個其實是中華民族傳統風俗美德的一部分。可是現在,不少人幾乎把這個都忘了,為了麵子大操大辦,搞一些“天價葬禮”,心甘情願地讓殯葬單位“宰”你。這就不對了。

我們管清明節掃墓叫“慎終追遠”,在紀念先人的同時,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這對後輩有一種教育意義。我們不要把先人的好的東西忘掉,我們要記得我們從哪裏來,思考我們到哪裏去。

在這個時候,我覺得傳統文化裏有好多東西跟封建迷信都不沾邊。比方說,陶淵明有首詩:“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了其實是回歸大自然的一個過程。人生輪回,坦然歸宗。想法兒弄一塊墓地來慎終追遠紀念先人,這個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高價喪事我們不能承受。

有人說,這個不對,傳統裏有厚葬老人的風俗。其實,中國有多種葬法傳統。現在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中國自古以來有七種葬法。是哪七種呢?天葬、地葬、金葬、木葬、水葬、土葬、火葬,就是天、地、金、木、水、火、土七種葬法。

我們首先說“天葬”。一提天葬,有的朋友說,我知道,有人要是過世了,把他放到一個台子上邊,然後上邊老鷹飛下來叼啄,把這個人給吃了,這算天葬。天葬其實在過去很普遍,邊疆地區大多采用這個方式。

第二種是“地葬”,地葬算什麼呢?西北一帶有些少數民族經常采用這種方式。人過世了以後,家裏有錢的套個馬車,沒錢的準備一匹馬,然後把這個人的屍首放在馬車上或馬背上,然後一打馬,馬跑了。跑的過程中,車或馬一顛簸,這屍首就顛到某個地方去了。然後呢,馬車或馬就回來了。馬認得道,隔個兩三天能帶你到屍體被顛下的那個地方。假如說這個人的屍首被狼熊虎豹給吃了,功德圓滿,逝者回歸天地。家人在這個地方就地把他的骨頭埋了。這為地葬。

地葬有好多風俗。地葬之後,這個地方你要不認識,不能來祭奠先人怎麼辦呢?讓先前的這匹馬帶它的小馬駒來這裏,然後把這馬駒給宰了,讓這馬看著馬駒死。第二年再帶這馬到這地方,這馬一到這個地方就會大叫不止,因為它想起自己的孩子去年死這兒了。那這個地方就是葬自己家人的地方。你聽著可能覺得離現代生活非常遙遠,但這確實是中國古代曾經發生的事。

曆史上不同的殯葬方式,是古人以祭祀的方式,喚起後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他們慎終追遠,不忘先人,也是為了增強血脈的凝聚力。天葬、地葬是距我們遠去的喪葬方式。而金、木、水、火、土五種葬法,更直接地體現了不同階層的人們殯葬方式的區別。

何為“金葬”呢?那不是一般人能葬得起的。長沙馬王堆不是出土金縷玉衣嗎?這是金葬。慈禧太後東陵被盜墓之後,人們發現她的棺材都是貼金的。金棺何厚,玉瓦何薄?帝王將相一級的人才用得上這種金葬,這屬於封建社會裏麵的等級秩序的一種體現。

“木葬”就簡單了,過去大多數人都采用木葬。不管是用金絲楠木,上好的壽材,還是一個薄皮棺材,都屬木葬。過去為什麼說死人能得六塊板呢?這六塊板不就是棺材嗎?棺材的上下、兩邊,前後,共有六塊板。平常說過日子得注意點兒,別有個三長兩短的。什麼是三長兩短?很多人說,三長兩短就是出了點兒事。不是,三長兩短專門指死。為什麼呢?把棺材的這個蓋掀開放一邊,你看是棺材還有幾塊板,兩頭這兩塊板是短的,兩邊加底下的三塊板是長的。所以三長兩短專指木葬。木葬就是用棺材葬,過去絕大多數人是用這種方式。有人說那木葬不就是土葬嗎?用木頭棺材盛放,放土裏去,這是木葬。

“水葬”,不少住海邊、河邊的人,在人死之後,把死者放到水裏,讓他順水漂流到哪兒算哪兒,這為水葬。當然,水葬不都是采用這種方式,還有人立下遺囑讓後人把他的骨灰揚到大海裏去。這是很灑脫的一種人生觀。

另外,《射雕英雄傳》裏邊的桃花島主黃老邪把老婆的屍首放在船上,然後一邊吹著《碧海潮生曲》這樣好聽的曲子,一邊把船底下的纜繩一點點解開,讓已逝的妻子沉到大海裏。這也是一種水葬。

“火葬”就簡單了,現在火葬場的這個就算火葬。但過去的火葬,不一定撿骨灰。出家人修行得道的一般采用火葬,火葬之後火化不掉的東西,被稱為舍利子。這為火葬。

“土葬”是什麼呢?有人說,就是用木頭棺材把死者盛上,然後把棺材埋土裏。那不是土葬。有一些少數民族用這種方法,比如人死之後,把死者衣服脫了,身上纏上白布,直接埋到土裏去,有的臉衝著西方。這為土葬。

天葬、地葬、金葬、木葬、土葬、水葬、火葬,這七種葬法基本上都是根據逝者的條件、風俗、民族來定的。我們現在也有一些與時俱進安葬方式,不同於傳統木葬、火葬的方式。比方說海葬,把骨灰放到大海裏。樹葬,我栽一棵樹,先人的骨灰埋在樹的下麵。這個骨灰作為一種養料滋養樹成長。這也是祭奠先人的一種方式,仿佛他的生命得到延續。還有花葬,上麵種的是花,底下埋的是骨灰。還有的立個豎牆,然後把骨灰放到裏邊。這些不光是在經濟上比較節省,同時也更加環保。有些人認為,把逝者埋到樹底下、花底下還好點,將來到這兒祭奠先人,可用其他幾種方式,豈不連祭奠先人的地方都沒有了嗎?所以,他非得想法弄一塊墓地,來慎終追遠、祭奠先人。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父母就是宗教,孝就是基本的宗教表達方式。然而當孝道遭遇高價“入土為安”,就顯得非常奢侈。我們不得已充門麵,花大錢揮金如土辦喪事。麵對這樣的現狀,我們應該怎樣才能根除顧忌,減少殯葬支出呢?這個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也是我們的傳統風俗。

有人開玩笑說,有“經濟適用房”,也弄“經濟適用墳”吧。我覺得這個不是玩笑。政府建保障性住房目的是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問題。買不起商品房怎麼辦呢?有保障性住房,有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戶區改造住房。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政策用於墓地這方麵。怎麼用呢?現在,政府給予這種保障,統計一家一戶大概所需的喪葬的費用是多少,然後把墓地一塊一塊地切割得小點。比方說就夠放下一個骨灰盒,立一個小碑。然後,逝者的這個家庭少出點兒錢,或者是政府來進行補貼。這部分我們可以管它叫保障性的墓地,保證中低收入群體家裏有人去世了,合法下葬。有的人不願意這樣,就想讓家裏人走得風風光光的,氣派大點兒,那你就花錢。

我們總說要關注民生問題,“生”其實主要是指生活,人的死亡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說是人走到了最後一站。這也是我們生活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於活著的親屬來講,必須處理好這件事。

§§第二章娛論:曆經風雨未滄桑,閱盡繁華存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