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其策
居有其屋
病有其醫
購有其安
弱有其助
治堵:腳下的路通向何方
每一年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個習慣:回顧一下過去一年我們生活都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一點我相信大家一定很有體會:生活在大城市,甚至說是沈陽、哈爾濱、成都、西安、鄭州等這些二線城市的朋友,會發現街上的堵車情況越來越嚴重。
作為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堵車問題毫無疑問地比二線城市要嚴重得多。我生活在北京,就真切地感受到了現在北京堵成了什麼樣。據相關統計,截至2014年,北京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537.1萬輛。即使有治堵措施的推進,北京上下班高峰期路上堵車情況仍然不容樂觀。這確實使北京市政府承受了很大壓力——因為各界群眾沒有不罵路上的擁堵狀況的。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你想一個人每天有多半天的時間被浪費在路上了,這多耽誤不起!2010年12月15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個《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首都交通科學發展加大力度緩解交通擁堵工作的意見》。經過了一個星期的征求意見之後,12月23日下午,正式出台了治理交通擁堵措施的意見。
征求意見本來是好事——大家認為不行我就不這麼做,大家認為行我就照辦唄。可這次征求意見稿最終確定的緩解交通擁堵措施出台之後,可以說惡評如潮。好多人都在網上說,這個意見太沒技術含量了。大夥兒說什麼的都有,總之是惡評遠遠多於好評。為什麼呢?因為征求意見稿裏邊壓根兒就沒有出台主要措施。就拿從2011年開始在北京實行的“買車搖號”這一措施來說,“一年隻發24萬個牌照”這一條本來是最主要的治理擁堵策略,可是這項策略在征求意見稿裏麵根本就沒有,你說這算什麼征求意見?
這就好比說,大白菜要漲價,政府出台一個征求意見稿說,“這樣,由政府拿錢補貼。咱們討論一下,是該補貼給賣白菜的超市,還是補貼給買白菜的消費者呢?這個意見稿大家討論吧!”結果,大家討論完了,最後出台的措施是什麼呢?說不要賣白菜了。不讓賣白菜了還在征求意見,你這是幹嗎啊?所以,這次征求意見稿遭受如潮惡評的原因就在這兒。大夥說,“那行,看來不會搖號,不會限製買車,這就放心了。”可是最後你又出台了這個意見稿。而且坊間在一個月前就傳出來小道消息,要限號,要搖號,大家趕緊買吧。結果意見出台前的一個月,北京這車賣得火呀,連不會開車的都在買車——先存著,先把車牌上了再說。
你想想,如果任由這種小道消息橫行,政府的公信力體現在哪兒?一開始說征求意見如何如何,到最後出台的決定意見裏跟征求意見稿沒有直接關係,這怎麼能夠服眾?所以,我說北京市政府擺了一個大烏龍,這個事兒沒有獲得媒體的好評。另外,為什麼最後出台這個意見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論?主要原因在這個意見本身。新意見規定,你要是在12月24日以後再買車,就進入搖號範圍之內。怎麼叫搖號呢?剛才我說了,北京一年最多發放24萬個牌照,你可以申請買車,參加搖號。搖到了你上牌照,搖不到,你就往後排一下——反正一年就24萬個牌照。
什麼人有資格申請這個牌照呢?首先,名下沒有車的本地人可申請。你要名下有一輛車,不行了,不讓你再買了。怎麼限製外來人口買車呢?你得有暫住證,完了你還得交社保,還得有連續五年在北京的完稅證明。這個條件太苛刻了,但更主要的是不公平。為什麼不公平呢?港澳台同胞、外國人和華僑,在北京住上一年就有資格申請牌照。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在北京得交完五年稅才能申請這個牌照,這不是人為造成歧視嗎?所以大家對這種限製感到憤憤不平。
因為原先不限製,現在限製了,所以在23日那天晚上,北京的各個4S店擠爆棚了。為什麼呢?到24日淩晨以後,你再簽買車協議就得搖號去了,能不能搖上誰知道呀?我想買一輛車,可能一年都搖不上號,而且想買車的人裏大約有三分之二是搖不上號的。所以23日晚上4S店被擠爆棚了。火爆到什麼程度呢?北京豐台有一個車主,他在那兒排隊,時間在一點點減少。最後,情急之下的他一錘子把這個4S展廳的帕薩特車玻璃給打碎了。損壞財物不是要賠嗎?他認賠,這幾千塊錢我賠,這車玻璃我打碎了,你就把這個車賣給我吧——我先把牌照上了。結果,在24日淩晨之前把協議簽了。事情都到這麼極端的程度了,這說明什麼呢?都要限號、搖號了,北京人還瘋了似的買車呢,這說明買車確實是個客觀需要。有人說為什麼非要買車?坐公交車、地鐵不行嗎?
說這話的人可以來北京看看,地鐵那個擠呀,公交車那個堵呀,那個慢呀,要不開車就得選擇非常痛苦的出行方式。就是因為這種擁堵到了一定程度,買車成了一種必然選擇。而北京市這些年的發展,把大家的買車欲望已經養“大”了,現在想治已經不好治了。喊了這麼多年的公交優先也沒實現。現在說限號,這招好不好?跟大家說,不好使。
為什麼不管用呢?它對緩解眼下的擁堵一點兒用都沒有,隻能是延緩更擁堵的時間。比如,明年一年還和去年似的增80萬輛車,明年堵得更嚴重了。那麼,我在明年給它砍掉三分之二。這就是說,政府把明年可能達到的擁堵狀況給延到後年了,也就是把2011年的擁堵狀況延到2013年去了。可對於眼下這一年的擁堵狀況,不會有任何的緩解辦法。這次意見還提出,高峰期間實施單雙號,大家也沒覺得有什麼亮色。而且多數措施還是著眼於“折騰”老百姓,而不是從管理角度入手。限行措施一個著眼於限行,一個是收費。而限行和收費給車主帶來很大麻煩,但是政府交通委那塊兒增加收入了。而增加的這部分收入,沒有哪家是願意實行公開透明的。這收入哪去了呢?不知道。就像上海搞車牌競價拍賣,收入了200個億,可這200個億花到哪兒去了?到現在也沒明明白白地公布出來。像這樣征求意見,不成了“掛羊頭賣狗肉”了嗎?反正最後也不按民意來,你說征求它幹嗎?
而且,像這樣的決策必須得經過人民群眾討論,起碼要經過地方人大。有人說,這個決策就是有些領導一拍腦門想出來的——這都不好使,幹脆搖號吧!馬上定下來馬上就公布了。可能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這也說明我們很多措施的征求意見程序還很不完善,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什麼特色呢?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過的人可能深有體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議”。比方說這個事如果要執行了,基本上不經過討論,不經過開會,一拍腦門,幹了!下麵就得執行,都聽一把手的。這叫“決而不議”。什麼叫“議而不決”呢?一旦把方案放在會議桌上讓大家討論了,沒完沒了。比如說,共15個人,有8個人投票同意就可以了,超過半數了,可是爭議的結果往往是,隻要有1個人不同意,14個人同意都不行,都得往後延。一次又一次地開會,總想把這個事兒拖沒了。
為什麼我說政府在這時候擺了一個“大烏龍”?就是從這個角度說的。北京實行購車搖號後,我認為有兩個立竿見影的效果:第一個效果是什麼呢?這些4S店和二手車市場慘了,它們原先一年能賣出100輛,現在砍掉三分之二,隻能賣出去30輛了。你想一下,哪家店鋪能承受?有些二手車市場恐怕就得倒閉——買二手車也得搖號,一樣費勁兒。所以這對北京車市是一個重大打擊。再者,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種方式不是市場經濟調節,而是計劃經濟的指令性調節——人為地製造資源短缺。本來車牌號有,我不讓你發,所以車牌號現在就成為稀缺性資源了——資源短缺就會形成背後的黑市利益鏈條。
這就像我們過去實行計劃經濟的時候,黑市上的高價大米、豆油就有人買。因為它是實實在在的需求。盡管政府承諾了,我們搖號要公開、公正、透明,但目前為止這種公開、公正、透明的配套措施我們還沒見著。
我們探討後發現,這個新意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擁堵。假如說政府通過這些不盡合理的辦法把北京堵車治理了,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大家的怨言可能就少了。問題是這些辦法治理不了北京堵車。是什麼樣的原因致使治理不了呢?我認為,這是政府之前決策過程當中出現失誤,太考慮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規劃造成的。
第一點,城市的發展到底是為了車的發展,還是為了人的發展,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知道,2008年奧運會申辦下來之後,北京需要把重工業以及其他有汙染性質的企業遷走。於是,北京首鋼一點點停產,甚至被搬出去。為此,整個北京的工業產值受到很大程度的衝擊。在這時候政府要保GDP,正好韓國現代進了北京。雙方一拍即合,大力發展汽車工業,汽車工業成了北京的支柱產業,一直到2010年金融業才取代汽車業成了北京第一支柱產業。在此期間,賣車構成了北京GDP的主要增長形式。所以,這個城市看起來是在“為車服務”。那麼,一個城市到底應該為車還是為人服務呢?當然應該為人服務了!可是現實的特點是一下子車優先了,占據道路資源,然後政府在各項收費上都占了便宜了。最典型的我們看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有洗車指數。這就是典型的城市發展向汽車傾斜的一個明證。所以,北京這些年就是一個勁兒地發展汽車工業。同時這裏隱藏了一種“不厚道”:那邊車隨便賣,而且還便宜,甚至相關保險都給你優惠,所以政府就調控油價上漲,還限行。如果真是為了解決城市擁堵,早就得在這方麵進行限製,就像現在限製車牌或者限製買車的種種方式應該更早就執行。用汽車工業發展GDP,政府把錢揣在兜裏了,回過頭又限行,又上漲油價,我認為這很不厚道。這其實是城市優先發展車,沒有考慮人的感受造成的。這是第一個“不恰當”。
第二個“不恰當”的思維是什麼?一個城市到底是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還是照顧權力機關?我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大家在大城市生活都有這個體會,有的時候莫名其妙就被交通管製。也不知道來什麼大人物了,某個路段就不讓你過去了。這時候,紅綠燈也不管用了,所有社會車輛都得躲開。哪有那麼多交通管製?那不就是有些權力機關有的時候濫用這種權力嗎?就是為了希望給自己出行帶來一些方便。警察在那兒指揮,這兒不能走,那兒不能走,維護這些特權單位。像這樣的思維是照顧權力機關,還是照顧老百姓的出行?這麼多交通管製為什麼層出不窮?我認為這是一個根本問題,更別談城市裏數不清的特權車輛。這些特權思維是阻撓我們城市交通治理的一個毒瘤。
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八項規定,裏麵關於交通管製這方麵,就專門作出了規定:“要改進警衛工作,堅持有利於聯係群眾的原則,減少交通管製,一般情況下不得封路、不清場閉館。”這體現了從嚴治黨的根本要求。因此,八項規定的實施,對於特權車輛是一個很大的約束。
為了“治堵”,北京市政府這次倒是說了,要讓公車數量“零增長”。這個時候中央各部委沒有表態。以前我說過,北京的公車多達七八十萬輛,其中中央部委最多。而據報道,2014年的財政預算中,國務院25個部委中有12個在預算中明確表示,2014年公車購置為零。我們現在等著看其他中央部委怎麼表態,是不是在公車改革後,能實現“零增長”?這個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
看眼下的各個大中型城市最近都在“堵”。這裏麵原因很多,主要就是我上麵說的那兩點。第一個是曆史原因,買車能增進GDP,政府願意放行,結果等把大家的買車欲望一點點養“大”了,才發現治理擁堵治不了。這就是城市缺乏遠景規劃造成的。這種片麵的“政績”思維使城市發展缺乏長遠規劃。第二點就是我們城市發展的核心是否是為人民群眾服務。城市裏的交通管製、特權車輛,包括各個單位在不合理的路段“開口子”,都成為造成擁堵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說,這兩個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想要解決中國的城市擁堵問題很難。
所以,我希望北京的情況能成為前車之鑒,為什麼我們的二線城市不努力積極地思考這個問題呢?趁現在還沒有堵成北京這樣,及時出台一些有力的措施。同時,我覺得,這時候更需要我們的政府機關站出來做個表態:作為為人民服務的機構,應該把這種特權思維打掉,應該讓道路盡快暢通起來,讓老百姓寶貴的時間得以節省出來。
如何應對“霧霾來襲”
從2012年到2014年,如果要我們選擇一個跨度長達3年的熱詞,會是哪個詞呢?恐怕很多朋友都會同意這個詞——霧霾。為什麼說是霧霾呢?因為這個詞顛覆了我們既有的認識。
以前我們說,咱們把窗都打開吧,促進空氣流通、呼吸點兒新鮮空氣,可是現在霧霾出現了,大家都不敢開窗戶了。有人說在屋裏待著沒意思,大媽可以到外邊跳跳廣場舞、老頭兒可以去散散步,可是霧霾出現了,大家都不敢去。在外麵待一會兒或者開一會兒窗子,就感覺憋得慌,甚至嗆嗓子,這種現象恐怕是以前我們從來沒有注意到的。
近年來,由於空氣質量惡化,霧霾現象出現增多且危害加重。用“沒有最壞隻有更壞”來形容2013年的中國平均霧霾天數再合適不過。2013年11月1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稱,2013年以來平均霧霾天數較常年同期偏多2.3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的一年。截至11月上旬,2013年全國平均霧霾日數已為52年之最。12月上旬席卷20多省的霧霾將紀錄刷至新高。2014年1月4日,國家減災辦、民政部通報2013年自然災害時,首次將霧霾天氣納入其中。
到現在為止,霧霾給我們帶來了巨大危害,而由此導致的治理霧霾的緊迫性,恐怕已經成為所有中國人的共識。過去是某個城市有霧霾,現在中國好多二線以上的城市都陸續出現了霧霾情況。那麼霧霾到底是怎麼來的?又該怎麼治理呢?
首先得給大家解釋解釋什麼是霧霾。別看媒體上天天報道,其實很多人不見得知道霧霾是怎麼回事兒。有的人就覺得隻要一起霧那肯定有霾,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霧是空氣當中的冷氣、水汽凝結形成的,一般來說,在北方深秋和初冬的時候容易多發。那麼霾是什麼?是在空氣當中懸浮的粉塵顆粒,這是真正的汙染。為什麼把霧、霾放到一塊兒呢?就是有霧的天往往霾更加不容易散,從而加大了“霾”的汙染程度。其實叫“霧霾”是不準確的,這兩個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尤其是一到“霧霾天”,有人說這就是老天爺降天災——其實這種說法不對,霧是天災,霾是人禍。
那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重視霧霾的呢?我們必須得感謝一個人,這個人是美籍華人,他的名字叫駱家輝,就是現在已經卸任的美國駐華大使。他在2011年和2012年任上的時候,不斷地對外公布北京地區的空氣質量,其中他向中國公眾介紹了一個詞——PM2.5.在這之後,媒體才大量地跟進報道,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我們以前測量空氣汙染指標的時候,沒有這個數據。那麼什麼是PM2.5?這個詞是在2012年2月29日被引入新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標準》裏的。PM2.5是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中文名稱也叫細顆粒物。這種顆粒上容易附著重金屬、微生物,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很大的威脅。
讓我們從理論上進一步來了解一下這個近年來賺足眼球的詞。PM是顆粒物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PM濃度是指空氣中顆粒物的濃度,所以PM2.5便是指直徑為2.5微米的顆粒物在空氣中的濃度。PM2.5其實也是基於我們以前的一些測量數據直接延續過來的。比如,肉眼就能看到霧霾的危害,我們有時候在晴天曬被子,抖衣服,在陽光底下會看到灰塵,這灰塵就是空氣當中懸浮的那種顆粒物。一般情況下,這種灰塵你要是能看得見,它都屬於直徑在10微米以上的,這塊頭算比較大了。這樣的灰塵一般吸不進來,就是進去之後也容易被人鼻腔裏的黏毛之類的給擋住,或者你再大喘一口氣它可能就出去了。
而比這個直徑10微米小的灰塵往往能進入人體呼吸道,可是你吐一口痰可能就把它排出去了。隻有小於2.5微米的,也就是我們說的這個PM2.5,它的危害非常大。它能自由進入大家的呼吸道,甚至進入肺泡裏麵,容易給人的呼吸係統帶來很大的幹擾。
這幾年大家會發現,尤其是2014年年初的時候,華北地區,比如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等地,好多人感冒。而這個感冒不容易好,表現在哪兒呢?感冒過了七天,按說應該好得差不多了,但很多人還在咳嗽,甚至出現比較嚴重的呼吸道問題。這樣的症狀和這一地區多發的霧霾是有直接關係的。也就是說,霧霾這種威脅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可以說是越來越大了。
霧霾威脅這麼大,它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而且我們現在看霧霾的威脅程度,已經不僅僅是威脅到我們健康,甚至連我們的心情都能影響。曾經有報道說,一有霧霾天,人們心情就會很抑鬱,而據研究表明,得重度抑鬱症的患者在霧霾天容易自殺。總之,天要始終灰蒙蒙的,人們心情也很難開朗起來。
有時候霧霾甚至把交通狀況都搞得很糟。有個笑話是這樣講的:一個司機跟交警說,這霧霾天我都看不清紅綠燈,要闖了紅燈這也不是我的過錯。交警說,沒事,監控鏡頭也看不著你。當然這是個笑話,可現實當中就真有因為霧霾引發的交通事故,安徽就曾經發生過。一個騎電動車的人,在霧霾天被別的車給撞了,撞完了躺到地上,等有人發現把他送醫院的時候,這人已經沒氣了。當然,肇事車輛也已逃逸了。後來在地麵上搜查,發現了一個不屬於電動車的碎片,根據這個碎片把肇事車輛找到了。而肇事車輛也是個電動車。車主撞完了以後一想,這霧霾天誰也看不見誰——也確實沒有人看見,監控鏡頭也看不見,他就跑了。當然這是屬於霧霾造成的極端天氣狀況對交通的影響。而且,能見度一低,很多高速路都封住了,影響大家出行。這種情況也是這些年來一點一點出現的。很多人就納悶,說霧霾是怎麼來的?有說燒煤燒的,也有說是機動車尾氣排放導致的。要想知道準確答案,其實我們可以先看一看國外的相關情況。
中國現在出現的狀況,西方發達國家無一例外都經曆過。1943年7月26日清晨,當美國洛杉磯的居民從睡夢中醒來,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難以置信,空中彌漫著淺藍色的濃霧,走在路上的人們聞到了刺鼻的氣味,很多人把汽車停在路旁,擦拭不斷流淚的眼睛。由於正處“二戰”時期,很多市民以為受到了日本人的化學武器攻擊。之後政府很快出來辟謠,稱隻是大氣中生成了某種不明的有毒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