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平魯旅遊誌》數度琢磨,在平魯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下,經三晉出版社審訂出版了,欣喜中有許多感慨。確實,在曾是“雁門關外野人家”,“荒邊無樹鳥無窩”的平魯,興辦旅遊產業,打造旅遊品牌,出版旅遊專誌,不僅算是在摸索中創新,而且具有劃時代裏程碑意義。

囿於傳統的地域認識,人們習慣把地處晉西北的平魯看作是荒涼的窮鄉僻壤,山大溝深、狂風黃沙,自然環境惡劣。談及旅遊,更是搖頭否定,認為這裏經濟文化落後,沒有任何曆史人文景觀,旅無居所,遊無去處,看無景點,發展旅遊業是天方夜譚。

再來平魯看看吧!如今的平魯不同於曆史的過往。“寒沙迷騎跡,朔風斷邊聲”的景象,成為一種穿越時空的曆史記憶,門神之鄉冠以文化的定義,邊塞長城竟成一壺陳年老酒,曆史戰爭譜寫了這塊土地分爭合棄的交響,烽火歲月使這個晉綏老區更著血染的風采。改革開放的太陽從這片煤海升起,“城鄉一體化”模式唱響三晉大地;黃河落地走千山,在這裏繡出平湖萬頃碧波,滿眼風光北固樓千佛弘法,勝境清幽的烏龍洞古刹道場修葺一新,明海湖鶯歌燕舞流觴曲水茗禪茶。恬靜的山鄉新農村,靚麗的城鎮、學校、街道、繁華的市場,宏偉的工業園區,鬱鬱的綠色長廊,生態屏障,森林公園……向世人昭示了平魯緊跟時代步伐,搶抓曆史機遇,以先行先試之舉,著力打造旅遊文化示範區、現代產業聚集區、生態建設樣板區、轉型跨越領先區的輝煌成就。可以說諸多曆史名勝、名苑佳景和這塊開拓創新中欣欣向榮的黃土地相比,也要黯然失色。

平魯遍地是寶,處處懷璞。這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叫人親切,情牽思動。這裏的原野村落,父老鄉親……無不彰顯著豪爽憨厚的民風,純真樸實的大山性格。邊塞軍事文化尋訪自然要來這裏傾聽曆史戰爭的回音,原生態大山旅遊當然要來這裏體驗回歸自然的天趣妙境,考察觀光必然要來這裏把握現代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脈搏……詩人艾青說過:“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我是這塊黃土地的兒子,深情地眷戀著這一方水土,熾烈地愛著這位偉大崇高的母親,歌唱她、禮讚她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遙想先輩開疆拓土篳路藍縷啟山野,備嚐艱辛銘功昭德興中華,後來者為啥不能在這偉大的開拓創新中做一些貢獻呢!

《平魯旅遊誌》力圖通過大景點打造,大版塊整合支撐戰略,從不同視角,對各個景區、景點賦予曆史和現實相結合的文化內涵,從而使人們在感受平魯旅遊文化中,由認知到記住、眷念這塊如詩如畫的黃土地,在解讀今日平魯的偉大變革中,知曉平魯的悠久曆史,熟悉平魯的風物人情,通過與時俱進的詮釋,找到一種或是旅遊消費、或是投資興業的溫暖歸屬。

相信《平魯旅遊誌》為中國門神文化之鄉走向世界,為煤炭大區向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現代化產業大區跨越,走出一條依靠工業新型化帶動市域城鎮化、促進城鄉生態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道路,為平魯旅遊產業又快又好的創新發展,起到一定的文化引領和助推作用。通過這一載體,使新能源、新基地、新平魯風采得到進一步展示,從更廣闊深遠的領域,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品位的全方位提升。

《平魯旅遊誌》出版過程中,區委書記李俊、區長吳曉斌欣然作序,高屋建瓴地概括總結了平魯旅遊的發展方向,從策劃到審訂付印給予了極大的關懷;三晉出版社落馥香、朱屹等同誌付出辛勤勞動;還有各界朋友熱情的鼓勵與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郭文亮

2012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