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敵人的第七次圍剿
李林
在10月25日(1939年),敵人向我們晉綏邊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第七次“圍剿”,這次敵人出來共分了七路,有井坪、馬邑、神頭、曾子坊、吳家窯、岱嶽鎮的兩路,人數約兩千多人。
為什麼敵人要向晉綏邊區屢次進行大規模的“圍剿”呢?我們知道,晉綏邊區在今天來說是一塊相當鞏固的抗日根據地,已經使敵人“掃蕩”華北、進攻大西北行動上受到極大阻礙了,所以敵人為了進行它“掃蕩”華北抗日根據地,為了進攻大西北,首先它要掃清這條道路上的障礙物,擊碎這大西北的堡壘——晉綏邊區抗日根據地。這是敵人幾次向邊區進行大規模圍剿的主要原因。敵人為了進行它這第七次的大“圍剿”,在四個月前,即第六次大圍攻後的一個月,便積極進行整理與調動工作;同時為了加強它在平綏線上所占領據點的統一領導和指揮,開始把晉北、蒙古、察南三個自治政府合並成“蒙古聯合自治政府”一個組織,並把李守信隊伍調來補充,改為“興亞軍”,說明是受汪精衛所指揮,真正來保護中國人民,事先進行著這種欺騙麻醉的宣傳工作。敵人的這些準備不能不說是煞費苦心了!
敵人的這次圍攻,是企圖要把邊區的所有抗日力量完全殲滅,企圖要把邊區抗日根據地完全粉碎,因此在進攻的前幾日,特別把各縣敵軍調到離邊區根據地不遠的據點。如把朔縣敵軍調到馬邑、神頭,平魯的調到井坪、曾子坊,左雲的調到吳家窯,同時利用夜間行動,每到一個村子便封鎖消息,行動是極嚴密的。
敵人向我們進攻是采取圍剿搜山,分進合擊的形勢,然而不管敵人行動怎樣嚴密,封鎖消息多麼厲害,它的企圖、它的計劃、目的以及它的圍攻形勢是被我們全窺破了,首先有覺悟、有組織的邊區老百姓泄漏了敵人行動的秘密,這宣告了敵人封鎖消息的無效。
究竟我們怎樣應付敵人這次大圍剿呢?
當各級機關各團體了解到敵人的行動和企圖時,沒有武裝的各群眾團體很靈活地化整為零,一塊工作的同誌立刻變成了一個個“老鄉”,到他們熟悉的村子找他們的老鄉去了。邊區的主力十八團二營即犧盟晉綏邊區遊擊支隊和八路軍獨立六支隊已經準備著“迎擊”了。當時六支隊特務連配合新從後方來的保安隊聯合打擊井坪一股敵人,八路軍六支隊騎兵連在牽製曾子坊和吳家窯之敵,十八團二營四連、五連配合公犧邊區特委會采取反攻戰略,乘敵人後方空虛射擊岱嶽,運用與敵人換防的辦法,牽製了岱嶽、神頭、馬邑之敵。
敵人不得不在第二天即26日晨,以飛機來調走岱嶽出來之敵返回追擊我們,而神頭、馬邑之敵當時同樣害怕我軍去射擊後方,急忙跑回去。井坪、吳家窯、曾子坊等處之敵看勢頭不對,也狼狽竄回原防了。這樣我們援助了在敵人圍攻帶內的各團體各友軍,突破了敵人第七次有計劃有準備的圍剿。
在打岱嶽的結果,我們擊斃敵哨兵一個,傷數名,獲戰馬兩匹。
因為敵人的企圖是要來殲滅我們邊區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全部抗日力量,但結果我們不但沒有受到損失,而且射擊了敵人的後方,使敵人不僅撲了空,而且驚慌地逃回去了。
因為我們這次對敵人的行動估計正確,以及我們采取了正確對敵的戰略,所以我們獲得了這偉大的勝利。這勝利擴大了我們公犧和新軍的政治影響,提高了民眾抗敵的信心,對邊區各機關各團體及公犧和十八團二營都起了極大的模範作用。
由於這次行動的勝利,我們獲得了一些經驗教訓。
第一,我們要想在這四麵是敵的包圍裏,到處是漢奸敵探活躍的環境中生存的話,最基本的是要和民眾關係密切,我們本身要能切實深入群眾中去,平時要多了解並要解決民眾的困難,民眾能對我們關係好,便是掩護我們最好的武裝了;第二,每次在敵人向我們進攻時,我們對敵人的行動要從各方麵去分析,同時要有正確的估計,於是我們的行動應該敏捷機動,戰略上應盡量采取主動;第三,在今日處在敵區工作的民運幹部,每個人都要學習些軍事常識,都要學習應付敵人的辦法;第四,除奸工作是最緊要的,因此在平常要教育民眾怎樣經常的來做除奸工作;第五,整個邊區軍事上要有統一指揮,遇敵情時,各機關、各團體的聯係必須格外密切;第六,不斷地加強對偵察班、情報班同誌們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