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駝山繞過鬆林從山脊北折二裏到六郎山,山勢南北走向,北峰東側有一處石壘兵寨遺址,斷垣殘壁曆經風剝雨蝕,久年風化呈乳白色,相傳遼宋時代,為抵禦契丹對雁門關和寧武關的進犯,楊六郎延昭曾在黑駝山北側安營築寨,故稱六郎寨。兵寨與青黛色山體迥異,十裏可見。登臨遙望,眼界遼闊,平朔山川,盡收眼底。
管涔雄秀黑駝山,晴嵐雪嶺浮雲端。豐王金鸞係狼蓑,六郎兵寨銷塵煙。
白樺浪騰溶溶月,鬆濤流霞陣陣寒。雅興慕名采靈藥,勝境登臨賽神仙。
六郎寨訪古,探尋遼金時期戰爭曆史,研究古戰場文化,是黑駝山旅遊的一大亮點。
望夫崖從井坪出發經窩窩會村到黃石崖上黑駝山,途經望夫崖。相傳這裏曾是古驛站,明清時人們結伴走西口,不管是年輕的姑娘送情郎,還是結發妻子送丈夫,習慣在這裏話別,殷殷的祝福,切切的期盼,汪汪的淚眼,頻頻的招手,久久的目送,描繪了一幅幅漫漫西口路,艱辛創業難的生動畫麵。世界上情愛的火花,人生中事業的選擇,在這裏演繹得淋漓盡致。尤其是當遠行的人們傳信回鄉,親人們也都習慣在這裏迎接歸裏,情景所至,愛之所切,上蒼也為之感動。久而久之,人們把佇立於風雨中巋然不動的黃土崖作為一種心靈和情感澆鑄的化身,稱為望夫崖。今天,在見證當年沙場鏖兵,親曆走西口悲歡離合的故道上修築了堅固平坦的水泥路,在反映現代文明的同時也折射了一種讓人回味不盡的曆史文化。
風娘坡黑駝山區通黃石崖、打鷹溝之間,有一麵生態植被優美的山坡叫風娘坡。坡上有座風娘廟,供奉著六位為治理風患而獻身的女神。在山坡上方有遠看像是伏著一條巨龍的石崖,相傳是被六女子征服的惡龍化石。由於六女子勇鬥惡龍,肆虐的狂風不再為害生民,使這一帶風調雨順,人們因此建祠紀念。民間習俗遇老天久風不雨,到風娘廟祭奠,祈禱風娘喚雨,應驗有靈。也有到風娘廟求財、求嗣、求流年好運的,香火不斷。靜靜的山崗,在圮廢的廟基高台上,六女子站立者,高1.8米,蹲坐者高1.2米,雕像雖殘缺不全,但古樸的風韻依在,體態豐腴,衣著線條流暢,酷似漢唐侍女風格。夕陽晚照,或旭日初升,熠熠生輝的石雕所承載的厚重史實,足以使人感受滄桑世事的風狂雨驟。
風娘坡的傳說黑駝山麓六郎寨山腳下有個村莊叫窩窩會,村莊始於明朝初年。村西南三裏許有個黃土高坡,叫風娘坡。半坡上有高台為壇,稱風神壇。在壇的左側百米處有廟,稱風娘廟。壇坐落在長6米,寬4米的高台之上,南向正對黑駝山鬱鬱蔥蔥的主峰,左前方是陡峭的六郎寨山,右側是高峻的磨刀嶺,正前方打鷹溝襟帶其間。坡上春日融融,芳草茵茵,冬日白雪皚皚,寒風蕭蕭。
風娘廟雖廟貌圮毀,但即今在其遺址仍香煙不斷。春節後第一個黃道吉日,窩窩會全村民眾都要到此地舉行“迎喜神”祭祀活動。備牲禮供品,焚香敬紙鳴炮,踢秧歌拜風娘,表示對“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風俗通義·祀典》)的風神的崇敬,同時又對傳說中風娘廟壇供奉的六位勇鬥風魔,為民除害的烈女表示無限的敬仰和紀念。參加祭祀活動的人們隨秧歌隊在廟前場地隨意歌舞或轉場,朝喜神所在方向叩拜或禱告,稱“踏春迎喜”。還有不論誰家長老亡故,都要到這裏叫夜招魂,祭祀亡靈,祈求風娘保佑亡人順利通過陰曹地府,進入極樂冥界,約定成俗。也有信士間或到此祈願燒香,以求福星高照,財運亨通,事業發達,消災避難。因此幻象地生靈,靈在人心間。
風神壇上有六尊風娘石雕,橫三豎四仆倒在久年失修荒草雜蕪的壇上,斑駁的石苔泛綠呈黃,淒淒中讓人浩歎曆史變遷的滄桑。所有雕像盡管頭已在“文革”破四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中全部被砸掉,不知了去向,身體也被嚴重毀壞,但從殘缺的形體和各具特征的造型,依然可見建壇之初奉祀為神的神采風韻,雕刻工藝精美古樸大方。從遺存各個神像的體態、服飾、雕琢工藝看,石雕很像是唐代侍女裝束,豐腴的體態更著漢唐風格,推斷應早於遼金時期。
關於風神的傳說在(《周禮》)中即有記載,風神初名風伯,說是天上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之一的箕星。民間稱鄭玄“風師,箕也。月離於箕,風沙揚,故知風師其也”。東漢蔡邕《獨斷》也稱:“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這是古人通過自然天象和地理氣候的結合驗證,以星宿為神的說法。亦有稱風神為飛廉,怪獸,常興颶風毀壞農舍,傷害人命,形成自然災害,此說以動物為神,且為凶神。對其祭祀供奉當為消災驅難。
唐宋後風伯、飛廉在民間都稱作“風姨”或“風後”,以女性形象出現,“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窩窩會風神壇當於這一時期出現,和《唐會要》奉祀風神,要求“諸郡各置一壇”的記載相吻合。初建壇選址於雄偉秀麗的黑駝山麓當是古人的智心慧眼。為什麼要雕刻五位女子?從壇正中尚有半截身子且又是最大的石雕推斷,這一位應是主神像風娘,其他五位應是伴娘,當初立於風娘兩側。從壇上遺存的繩紋瓦礫辨認,遼金時期風神壇曾進行過修葺。至於壇附近建風娘廟,就是以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