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古城煥彩(2 / 2)

三片為三個居民小區。分別是勝利路以西,勝利路與建設路之間,建設路以東的高標準居民區。

三中心為勝利西區、舊城區、建設東區三個社區中心。分別在三個小區內設學校、幼兒園、敬老院、商業網點、步行街。工程竣工後,形成城在綠中,綠在水中,綠抱山城的生態園林景觀,成為具有現代氣息的功能齊全的商住小區,形成新城舊城功能互補,基礎實施配套齊全的人流、物流中心。

舊城改造工程從2006年8月開始,計劃5年完成,總投資15億。改造原則是“先道路、後腹地,先配套、後建設”。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形式漸次推進。政府建設主幹道路、供排水、供電、供氣、綠化等工程設施。其它建築及配套設施由開發商按照規定方案建設。

政府實行“以舊換新”和“貨幣補償”的辦法。北拓新城以北坪小區建設為標誌,占地531畝,建住宅樓52棟,1946套,總建築麵積20萬平方米,商業鋪麵建築3萬平方米,總投資2.43億元。2008年4月動工,2009年10月已竣工。小區緊鄰大梁水庫,環境幽雅,設施功能完備,是最宜居的現代化小區。在這裏既能感受家居港灣的溫馨幸福,又能感受水的自然韻味,讓閑逸舒適的生活品質更完美,和諧尊榮、憩息的感覺更加純粹。

今日井坪舊貌換新顏。馨苑、晨苑、繡苑、易苑、勤苑、紫河花園、紫河佳園南山1號、富成花園等居民小區,沿街嶄新的商鋪和勝利路、建設路、明珠路、菜園街、博學街,城牆景觀帶、溪泉河水街、北坪小區、東坪小區等靚麗的新建築,為古城井坪錦上添花,公園、廣場、步行街、城市雕塑、恢複的南北樓,把井坪烘托得熠熠生輝,吸引著成千上萬中外人士前來投資興業。

井坪古城改造二期工程著眼“邊塞旅遊看平魯”的主題,本著尊重曆史,彰顯尉遲文化,傳承幾千年來優秀民俗傳統,突出古城邊塞重鎮品位,著力提升平魯旅遊新理念,把井坪建設成富有邊塞文化底蘊和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區。古城建設在舊址占地600畝的範圍內,以宏偉的八卦布局,仿古城磚包城牆,恢複北城甕城、九龍壁、燈山閣、真武廟、釋王廟等古建築,城郭建角樓,在全城中心位置創建尉遲恭祠堂和參將署。

井坪曆來為雁門門戶,1468年建城伊始即因其扼山西太原鎮內邊南路和山西大同鎮外邊西路之險,雄踞邊塞,先後設營、設所、設路,駐守禦千總、指揮同知、參將。明萬曆四年(1576年)參將署設井坪,曾轄井坪、朔州、馬邑、山陰、懷仁、應州六城和西安、滅虎、乃河、將軍會四堡以及老營援兵營,帷幛連營,旌動邊城,號令三軍,稱“雄城天險”。曆史戰爭把井坪推上了邊塞軍事重鎮的位置,同時也積澱了這一方水土特有的邊塞軍事文化,為山西黃金旅遊線形成“南平遙,北平魯”相呼應的格局,從時間、空間和曆史人文諸方麵創造了優越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