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駕馭批評下級的藝術(2 / 2)

(9)如果在批評時,下屬有抵觸情緒,在批評後的幾天之內,管理者應該找下屬再談談心,消除下屬可能產生的誤解;如果批評後,下屬還沒有改正錯誤,要認真地分析他繼續犯錯的原因,而不應盲目地再次批評。

(10)實際上,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大多數的錯誤不是由下屬主觀引起的,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當管理者在批評下屬時,也要認真地反省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一味地批評別人,而不反省自己的錯誤,也是許多管理者的通病。

同時,對於被批評的下屬來說,也要知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把上司的批評當做自己進步的“梯子”。

一個明智的下屬,應當怎樣對待上級領導的批評呢?

下屬要強化組織觀念,提高思想認識。在組織係統中,領導對下屬有著法定的監督、控製、指導等權力。當下屬出現與組織的統一運作相背離或不協調、有誤差的行為時,領導有責任對其進行批評指正,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任其而為,那就是領導的失職,他就會因此而受到上一級領導的批評、懲處,所以說,領導是在履行職責,是對事不對人。作為下屬應當具有這種起碼的組織觀念,被批評時不應有領導故意找自己的碴,跟自己過不去的想法。

員工還要進行換位思考。當上級批評自己時,換個位置,設身處地地從領導的角度考慮一下:如果我是領導,會怎樣對待犯了這種錯誤的下屬?能夠喪失原則、放任自流、姑息遷就嗎?這樣一來,往往就會心平氣和,就會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了。隻是局限於自我的角度考慮問題,常常會感情用事,陷入狹隘、偏執、片麵的泥潭難以自拔。適時轉換思維,就會豁然開朗。

如果有了錯誤,給工作造成了損失,就不可推卸責任。不管客觀情況怎樣,你畢竟是當事人。也許對你的批評有些過頭,讓你承擔的責任有些過重,但隨著調查的深入,情況的進一步明了,是非曲直終會澄清的。一開始就急於為自己辯白、解脫,結果會適得其反,給人以避重就輕、逃避責任的印象。恰當的做法是接受批評,並積極著手解決造成的不良後果。之後,當上級進一步調查原因時,認真配合,逐步搞清真相。這樣,你該承擔什麼責任,他人該承擔什麼責任,什麼是客觀不可避免因素,終會有個公正的結論。

知錯即改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態度。從錯誤、失敗中汲取教訓,及時改正,這樣的下屬會很快得到領導的諒解和尊重,以及同事的讚許。這樣一來,也許會成為你人生轉折的一個契機。

一些性格內向、自尊心過強、敏感多疑、對挫折耐受力低的人,會把問題看得過於嚴重,擔心別人會看不起自己,領導今後也會用“有色眼鏡”看待自己,前途無望,從此一蹶不振。心理素質健康的人,卻能夠很快通過提高思想認識,振作起精神,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重新開始起步,以努力工作來洗刷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