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爭取社會的支持。加強宣傳教育,使全社會都能理解醫務人員的艱辛。
再次,醫務人員自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常規運動鍛煉、飲食講究營養、養成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習慣、增加興趣愛好等。
最後,要加強自我心理保健。醫務人員麵臨巨大的心理壓力時,要善於傾訴,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傾倒“心理垃圾”,在傾訴中獲得幫助。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後,一定要有主動求助的願望,盡快求助專業心理科醫生以盡早獲得幫助,及時解除心理危機,重返工作崗位。
發生醫療差錯甚至事故實屬難免,事故發生以後的反思和改進十分重要。我們過去在發生差錯和事故後,往往從管理、技術層麵重視得多,從醫務人員心理層麵關心得少。筆者認為,在發生差錯和事故後,如果發現當事人或者團隊存在心理問題,應對其進行心理幹預,使他們擺脫陰影,調整好狀態,迅速回到工作崗位上去。對那些在培訓調整後仍然與團隊合作不好,情緒穩定很差,反複出現事故的人員,要及時調整崗位,避免再次發生不安全事件。
醫生首先要增強自我保健意識,為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隻有擁有健康的身心加上高尚的醫德、精湛的技術才能拯救、庇護更多的患者。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期進行超負荷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保證充足的睡眠,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其次,以和藹誠懇的態度和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來融洽醫患關係。與患者溝通時掌握其心理反應,滿足他們的需求,以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把患者看作一個整體。經常學習和病人交流、溝通的技巧來增加病人及家屬的理解和信任度;工作中與同事間形成團結和諧的工作氛圍。
另外,醫生也應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知道出現問題如何自我疏導,提高綜合素質和應對能力來減少工作中的被動局麵,降低心理緊張的壓力。
醫院可不定期地舉辦各種業務講座和技能培訓,以及提供外出學習或參加學術活動的機會來提高醫生的專業知識技術水平。讓醫生閱讀更多的醫學文獻和參加學術會議也能有效地緩解和消除醫生的壓力。
醫院還應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和預防暴力的培訓。許多醫生未受過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衛生知識缺乏,以致在工作生活中遭遇挫折後不能科學地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引發醫患衝突或人際障礙。應設立維護醫生身心健康的管理機構,請心理學專家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培訓、提供心理谘詢,及時引導負性情緒的宣泄。
維護女性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即社會支持係統,包括家屬和其他親朋等。作為醫生的丈夫和親人,應該多一點理解,也要多承擔一些家庭的責任。醫院還應與媒體多進行交流,促使其客觀報道,消除社會對醫生的誤解,並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醫生、保障醫生行醫安全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