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禮儀的概念及特點(1 / 2)

一、禮儀的概念

禮,在漢語中本意為敬神,後引申為敬人。1999年版《辭海》關於“禮”的注釋是:

①本謂敬神,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

②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舉行的儀式;

③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製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

④禮物;

⑤古書名;

⑥姓。

儀,《說文解字》道:“儀,度也。”本義為法度、準則、典範的意思,後引申為禮節、儀式和儀表。

禮儀屬於道德範疇,是禮節和儀式的總稱。它是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外在表現的行為規則和形式的總和。這種行為規則和形式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在風俗習慣基礎上形成的人們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和體現的風度等。

禮儀雖然是人們交往過程中的外在表現,但實際上它是與一定的思想意識密切相聯係的。也就是說,禮儀雖是形式,但一定的形式總是由一定的內容決定的。因此,禮儀是以一定的思想為基礎的。

每一個民族由於其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不同,因而都有表現自己民族特色的習俗禮儀。實質上它是人類文明演變的結果,是人類文化的沉澱物,也是人類不斷擺脫愚昧、野蠻、落後,代之以進步、開化、繁榮的標誌。

二、相關概念的辨析

禮貌、禮節、禮儀、禮賓這四個概念在交往中經常使用,但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卻將其混為一談,其實這四者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

(一)禮貌

《辭海》將禮貌解釋為“對人恭敬和順的儀容”,即指一個人在待人處世時,為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友好,在儀表、儀容、儀態以及語言和動作上謙虛恭敬的表現。它是對一個人文明行為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時代的風尚和人的道德品質,體現了人們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行為環境中,雖然禮貌表達的形式和要求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應當做到:誠懇、謙恭、和善與適度,而與其相對的則是傲慢、粗野、蠻橫與輕率。一個微笑、一聲“您好”等,都是禮貌的具體表現。

(二)禮節

禮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特別是在交際場合中,相互表示尊重、祝頌、問候、致意、致謝、哀悼、慰問以及給予必要的協助與照料的慣用形式。禮節是禮貌的具體表現,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中國古代的作揖、跪拜;現今世界大多數國家通行的點頭致意、握手;一些國家的雙手合十及擁抱、親吻等都屬於禮節的形式。

禮節是待人處世的規矩,但並不是某個團體或某個人製定的,而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自然產生、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它雖然不像法律那樣至高無上,但是,要得到別人的理解、社會的承認,就必須遵守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規則和方式,即遵守禮節。然而,禮節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往往因時間、空間或對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三)禮儀

禮儀顯然涵蓋了禮貌和禮節,三者是相輔相成、有機聯係的,體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禮節是禮貌的具體表現,有禮貌而不懂得禮節,就容易失禮。我們有時會看到某些人對他人雖有恭敬、謙遜之心,但在與人交往時卻顯得手足無措,或因為禮節不周而使人覺得尷尬;還有一種人,雖懂禮節,但在施禮時卻缺乏誠意。這些都是沒有理解禮節、禮貌真正含義的結果。正所謂,敬人要從心裏敬。隻有內心的誠意與動作的協調一致,才能達到三者的完美統一。

(四)禮賓

禮賓是指按一定的禮節和儀式接待賓客(多用於外交場合)。所以,各國外交部一般都設有禮賓司,一些王室或元首府還設有典禮司或典禮官,專司禮賓之職。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禮儀的形式也越來越多,人們迫切需要了解禮儀的各種知識,因此禮儀學這門新興的學科便應運而生了。禮儀學是研究和總結禮儀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它在禮儀活動中起著指導作用。

三、禮儀的特點

禮儀作為道德範疇,具有道德的一般特點。但作為道德的一個特殊方麵,又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共同性

禮儀是全人類共同需要的,它早已跨越國家和民族的界限,不分國別、性別、年齡、階層,隻要人類存在著交往活動,人們就需要通過禮儀來表達彼此的情感和尊重。盡管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對於禮儀內容的理解不同、重視的程度不同、反映的情況也不同,但對禮儀的需要卻是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