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霍閑人(1 / 1)

老街沒出過什麼名人,但是有許多名人在老街流連過。

5000年前,杜康造酒醉劉伶,一醉3年方醒,在老街留下千古佳話。中國曆代的文人墨客都與酒有不可分割的聯係,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把酒杜康在老街吟詩作對,老街也因此名聲大振。

老街人善飲,半斤不暈八兩不倒的比比皆是。文化館的霍閑人就是在“對酒當歌”飲酒大賽上,就一根胡蘿卜灌下兩斤杜康拔得頭籌,奪得“酒仙”雅號。霍閑人是工農兵大學生,上的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學,在校時就已經在首都幾家大報發表過評論文章。按計劃,畢業後他要被分配到中央一家報社搞評論工作,可就在畢業前夕,霍閑人家鄉的一名女子挺著大肚子找到學校,聲稱有了他的血脈。原來,霍閑人假期回老街多喝了幾杯,一興奮把招待所的女服務員給睡了。

霍閑人被發配回原籍,在文化館謀了個差事。霍閑人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要不是貪杯誤事,我早就是某某大報的總編了。老街沒有霍閑人施展本領的舞台,霍閑人便“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練出了驚人的酒量。

不知何時起,文化熱了起來。小小的老街一下子湧出了一群作家,個個都出版了文集,今天給這個開研討會,明天給那個搞首發式,霍閑人就常被邀請出席。霍閑人的評論不能說不精彩,在參加一個農村青年出版的50頁詩集的首發式上,霍閑人就發表了一段感言:這位作者的精神路徑和思想路徑構建在鄉村田野家園等精神意象與城市意象的尖銳對立之中,亦構建在對曆史和現實之罪惡的批判以及對底層民眾的人道主義關懷之上……沒有人能聽懂霍閑人的高深理論,連出版詩集的青年都瞪著眼睛一臉茫然。人們看重霍閑人的發言,可都不欣賞他的發言,登在報紙上的消息最多有一句霍閑人等也出席了座談會並發了言,倒是被霍閑人嗤之以鼻的臭手文章堂而皇之地被登在了報紙副刊的顯著位置,其作者也以評論界的權威自居。有人甚至放話,霍閑人算什麼,有本事報上說話。

霍閑人是在參加賈局長的詩集《城市季節》的研討會上,完成了自己“心靈涅磐圖騰分娩嬗變”的。本來研討會已接近尾聲,大家對年輕局長的大作說盡了讚美之詞,就等著那頓豐盛的午宴了。主持人看看表,還有一段時間,環顧四周,見霍閑人還沒發言,說,霍閑人你也談兩句嘛。霍閑人清清嗓子,發出了令舉座皆驚的言論:現代派的抒情詩應該風流蘊藉倜儻婉孌,化複雜為清純,由嘈雜而寧靜,揭人生一角之奧秘擷宇宙萬物於須臾。恕我直言,《城市季節》的詩句即無清麗溫婉也缺乏厚重深沉,遠不見凝重的曆史滄桑感,近不聞現代的生活感悟,足見作者閱曆的膚淺、生活視野的狹窄。讀這樣的東西不會有愉快的感受,可以說是味同嚼蠟。這不是詩,是文學垃圾。

霎時,一屋子的人都尷尬了,唯霍閑人不尷尬。賈局長雖然年輕,畢竟是官場之人,處變不驚還帶頭鼓掌。大家就在稀稀拉拉的掌聲中往餐廳走去,喝酒時誰也沒注意霍閑人在不在。

霍閑人的發言在報上一登,賈局長的集子竟被搶購一空,大家都想看看被霍閑人批得一錢不值的東西到底怎樣,結果集子加印兩次,賈局長結結實實地賺了一把。

被霍閑人臭批的東西反而火了。文學圈裏罵人的人出名,被罵的人也出名啊。霍閑人因罵出名,讓老街搞評論的人很不服氣,罵人誰不會啊,再開作品研討會時,發言的一個比一個狠,生生把個研討會開成了聲討會。這時的霍閑人已不發言,一臉似笑非笑不置可否的神態。霍閑人的一言不發又成為新聞焦點。吃評論飯的人更氣了,裝酷誰不會啊。再開會時,大家個個推諉,不肯發言。左右顧之,霍閑人沒有到會。主持人說:本來霍閑人答應出席會議,因近日其身體有恙不能成行。我們深感遺憾,也祝願霍閑人早日康複。得,頭彩又是霍閑人的。霍閑人就是霍閑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