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居安思危 處變不驚(1 / 1)

原文

訓曰:曩者三孽作亂,朕料理軍務,日昃不遑,持心堅定,而外則示以暇豫,每日出遊景山騎射。彼時,滿洲兵俱已出征,餘者盡係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於景山路旁,雲:“今三孽及察哈爾叛亂,諸路征討,當此危殆之時,何心每日出遊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聞。不久,三孽及察哈爾俱已剿滅。當時,朕若稍有疑懼之意,則人心搖動,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護,令朕能堅心籌畫,成此大功,國已至甚危而獲複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閱曆艱難者甚少。今海內承平,迥思前者,數年之間如何閱曆,轉覺悚然可懼矣!古人雲:“居安思危。”正此之謂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以前,吳三桂等人發動“三藩”叛亂,我處理軍國事務,從早到晚,沒有空閑時間,但我保持著內心的堅定,給人以悠閑逸樂的樣子,每天都到景山騎馬、射箭。那時,我們滿洲八旗兵都離開京城奔赴前線,留下來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者。在此情況下,有一些人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書帖,寫道:“現今正有‘三藩’和察哈爾布爾尼的叛亂,各路大軍忙於征討,在此危急之時,為何還有心思到景山去遊玩呢?”對這種造謠生事的現象,我會視若無睹,聽而不聞。不久,“三藩”之亂和察哈爾叛亂都先後剿滅。當時,倘若我稍稍表現出驚疑、害怕的意思,那麼人心就會動搖,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意外之事也是可能。這都是上天保佑,祖宗神明加意保護,使我能夠堅定信心,認真謀劃,終於成就此功業,使已麵臨危亡的國勢重獲安定。從古至今的皇帝,像我這樣從小就經曆了不少艱難的,實在不多啊!而今,四海之內安定太平,遙想往事,短短幾年時間裏我所經曆的種種艱難,反而有些後怕。古人說:“居安思危。”就是這個意思。

家訓史話

康熙削平三藩,是其在位期間鞏固統一的第一件大事。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精忠),鎮福建。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竭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麵仍舊未見好轉。國家錢糧,大半耗於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裏,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占土地,掠賣人口。平西王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康熙帝除鼇拜後,三藩成為他最大的心病。他要削平三藩,強化皇權。

當時,朝廷上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支持撤藩的隻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官員。20歲的康熙帝力排眾議,他認為:“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於是,下令撤藩!

康熙大閱盔甲一石激起千層浪。“東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裏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而且,先後發生京師大地震、太和殿火災,康熙帝愛後赫舍裏氏也崩逝。朝裏與朝外,外叛與內變,雷火與地震,天災與人禍,連連擊到年輕的康熙皇帝身上。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眷送歸江南鄉裏。

原來主張不可撤藩的大學士索額圖、戶部侍郎魏象樞等,提出要處斬建議撤藩的大臣。康熙帝義正詞嚴: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這就堅定了主張平叛的大臣的決心。他下詔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狀。不久又將留居京師的吳三桂之子應熊、孫世霖等逮捕處死。消息傳到吳軍,吳三桂正在吃飯,聞訊大驚。後西藏五世達賴喇嘛為吳三桂說情,請求朝廷“裂土罷兵”,遭到康熙帝的堅決駁斥。

他為了安定驚恐的軍心,慌亂的民心,每天遊景山,觀騎射,以示胸有成竹。有人進行諷諫,康熙置若罔聞。事後他說:“當時我要是表現出一絲驚恐來,就會人心動搖,說不定會出現意外的情況!”他的堅定決心和平靜心態,對於穩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訓今鑒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臨大事,有靜氣。康熙皇帝能夠在危急時刻,持心堅定,氣靜不慌。是一種難得的帝王氣度和胸襟。以此啟示我們凡事提前做好準備,不能荒廢度日,到真正有事之時才可以有備無患。功夫用在平時,一旦發生事故,還可以臨危不亂,以淡定平和的心態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