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統一於物質。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我們要了解物質世界的構成,把握物質、意識的概念,識記宗教觀念的本質,理解自然界、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性,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首先尊重客觀規律。所以,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一)世界的構成及本質
哲學上講的世界,不僅僅隻是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具有無限性的自然物質,同時更重要的要看到世界在物質形態上和結構層次上具有的多樣性。世界不僅僅有非生命物質,還有生命物質;不僅僅有自然界,還有人類社會和人本身。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本身構成了整個物質世界。
“名言錄”
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恩格斯
世界的本質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問題,也是一切哲學都必須回答的問題。人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思考隨著實踐的發展、認識範圍的擴大而不斷深化和拓展的。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對世界的本質問題做了很多探討,不同的哲學派別對究竟什麼是世界的本質做出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回答。在對世界的本質和統一性問題進行探索的過程中產生了唯物主義的觀點,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唯心主義的觀點,由此產生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統一於意識,意識是第一性的,意識決定物質。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和科學的發展為基礎,在全麵總結哲學史、科學史的基礎上,對世界的本質問題做出了唯一科學的解釋: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二)人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
我們認識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客觀的,這其中也包含了對人自身的理解。由於人也是客觀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不可分離的,故而要正確認識人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
人之所以高於地球上一切其他生物,在於人是一種特殊的高級的物質形式。人具有一般物質的共性,同時又具有其他物質所不具有的特殊的能動性。物質性和能動性的統一是人的基本特點,人自身能力的發揮,一方麵取決於對自身潛能也就是體能和智能的開發,另一方麵取決於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
因為人具有物質性和能動性相統一的特點,這就決定了人在客觀世界中是一種特殊存在的物質,人不能脫離自然界,同時又不會滿足於自然界的現狀;人要依賴自然界而存在,又要在改造自然界中不斷發展。這就是人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
所以,人具有物質性、能動性、創造性。
首先,人的活動始終受到客觀物質條件和規律的製約。
人類應清醒地意識到,人的活動是受到自然界製約的。我們要時刻謹記:蔑視自然界要受懲罰。
“看資料”
美國中西部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人們將大量的牧場開墾為農田,結果導致了持續五年的連續幹旱,雨量比常年平均少25%,3億畝草原土地受風蝕,發生了災難性的“黑風暴”。導致中西部地區數十萬人由於風塵災害而無家可歸,美國政府為此花了數十億美元用於防止土壤流失。
其次,人的活動要受社會的製約,客觀存在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每一代人生產和生活的出發點。
“看資料”
我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大躍進”是一場嚴重違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關係的鬧劇。全國“放衛星”,“高指標”、“高速度”滿天飛,不切實際的“浮誇風”使我國的國民經濟遭受了嚴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