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拱接。所謂拱接,就是我們常說的那種擠球。說到底也是推擋細分的一種,它與推下旋球的動作有相似之處。隻不過前者能推下旋球,後者能推出下旋球。為什麼拱過去的球是下旋呢?而不是上旋呢?這是源於技術動作的不同!推下旋時,拍子上半麵有向前送的動作,而拱接沒有這個動作。是根據來球的不同旋轉和強度,拍子後傾,固定拍子角度,不僅拍子向前推,而且還稍有向下的動作。所以拱過去的球,就有了下旋。在我們海地區有一些選手,正規的推擋不怎麼會,凡是過來的球一律拱接,我感到這是初學推擋時,身體重心太低,大母指又鬆不開拍子造成的,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這種拱接的動作。
三、擺接。所謂擺接,是搓短球的一種擺短的有效方法。它最大的特點是出手快、突然性強,能有效的限製對手的拉、攻上手。動作要領是:在來球的上升期,引拍不易過高,拍型略立,觸球中下部,以向前、下方發力為主,略帶向側的力量。擊球時,手腕瞬間有一較小的製動動作,在自己發力的基礎上,適當借對方來球的力量,在過網的前提下,可減少球向前平動的距離,才能擺出高質量的短球。在用擺短接發球時,要特別注意三個問題:其一,必須抓住上升期觸球,以體現快捷;其二,手臂離身體要近一些,離得遠,就很難控製這種精細的技術,還會影響準確性和質量;其三,手臂不要過早伸入台內,這樣不能形成較合理的節奏感,難以體現出手快的特點。初學者要下功夫,反複體會以上三點,才有可能把擺短練好。
四、搓接。所謂搓接,一般多用於接短球,不提倡長球用搓接,這是中國運動員技術打法的獨到之處。搓球的動作小,出手快,隱蔽性強。其技術動作:就是拍麵後傾,根據球的旋轉強度,向前、向下擊球。這雖然是一種最原始的接發球的方法,但也是最基本的技術之一。要練好搓球,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搓接的力量主要是來自小臂、手腕、手指三個部位,用其合力搓出不同的變化,而且又能把球搓得很低,控製住對方。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三個部位能自然放鬆,手腕放鬆是核心。放鬆了才能控製住球,達到隨心所欲。在長期的運用實踐中,運動員根據自身特點,對這一技術進行了很細致的分化,比如:有快搓、慢搓、搓長、搓短等。至於搓球和削球的比較,既有區別又有相同之處。我的理解是:對付台上球和近台球,叫搓。對於中、遠台球,就叫削吧!削球是搓球延伸演變而來的!它不僅是搓球的放大後的動作,而且還有它特定的一些技術要領。和搓球一樣也能削出轉與不轉的球,是防守型球員的一項專門技術!
五、托接。所謂托接,就是在搓球的基礎上,拍子不僅向前用力,而是在觸球時向上抬一下,為了避免球過高,拍子不能太後傾,比搓球要立一些。有種用拍子在球的底部向前、向上包一下的感覺。這種包球動作,是用拍子在球的底部畫一個下弧(小半圓),用前弧( 身體一側)觸球,向前、下用力,是弱下旋;用弧底觸球,向前平動用力,是強下旋;用後弧觸球,向上用點力,是不旋球,這後一種動作就明顯是托球。這樣同一個動作,能有三種變化,達到真正的搓、托結合。應用時手型動作要做的逼真,來欺騙對方!給自己搶攻創造條件。托球是對付不出台的強下旋球,進行過渡的最好辦法。
六、吊接。所謂吊接,又稱為“放”,但絕不能隻認為是放高球,兩者有著一定的不同。而吊接往往重於戰術的角度,吊到對方的空位,用於過渡,調動對方,爭取主動。一般直握拍選手運用的多。其要領:不論在正位還是在反位,正、反手持拍基本立直,當迎住球時,揮拍主要向上、稍微向前用力,吊接過去的球,弧線不高,有一定上旋,速度不快,有點飄,還有一定下沉感!對方回球時很難借上力。這種技術對那些步伐好、正手弧圈好的選手盡量少用,否則往往吃虧!至於放高球,也是吊接的一種,但往往是在極為被動的情況下所采用的。放高球和吊球在落點上有區別,吊,一般落點是在中、近台;放,一般是在對方的端線附近,既跳的很高又向前飄拱,還有左右側拐。48屆世乒賽大家都看過了吧!梅茲放的高球,作為國家隊的頂級高手王浩和郝帥都不適應,也照樣紛紛落馬!
七、帶接。所謂帶接,是一種對付上旋球的比較好的辦法。其特點是能夠借上對方的力,再往前帶,過去的球弧線低,而且往前拱,給對方的連續進攻造成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對方正、反手拉起來的弧圈球,用快帶的方法變線,穩定性強,過去的球速快,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關鍵時的相持球中也采用快帶的方法,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馬林的快帶,做得最好。快帶時整個過程中手腕放鬆觸球,有利於微調球的弧線、落點並增強手感。主要是用小臂、手腕、手指三個部位發力,但主要是借力。技術要領:快帶的拉手很小,主要是調整擊球的位置,並根據來球高低、上旋強度,來調整拍子前傾的幅度。要在上升期把球帶過去,用手腕的調整進行變線。快帶時身體重心也要提起來。以防止球出界。
羽毛球運動是一項激烈的對抗性運動,取勝的關鍵在於高質量的技術,其中擊球技術的好壞更是取勝的關鍵。高質量的擊球要符合“快、狠、準、活”的原則,而達到“快、狠、準、活”就必須弄清影響擊球質量的幾個主要因素。
1.擊球的力量
擊球的力量決定著擊球的速度,擊球力量越大,球的速度越快(F=ma)。隻有擊球的力量大才能使對方沒有充分準備的時間而處於被動地位。
2.回球的速度
判斷快、移動快、擊球快是羽毛球運動的特點之一,但具體著眼點就是回球速度要快。不僅要提高回球的“絕對速度”,還要提高回球的“相對速度”,這樣才能給對手以強有力的攻擊,使其防不勝防,處於被動。
3.球的弧線
弧線曲度的大小,打出距離的長短,都與球的速度有關,我們想加快速度,加強準確性和變化多端,都必須解決擊球弧線的問題。
4.球的落點
球的落點不僅要具有準確性,而且要具有攻擊性。落點這一因素直接影響球的“狠、準、活”三個方麵。落點刁在另一個意義上講可謂“狠”,落點到位可謂“準”,落點變化無窮可謂“活”。
5.擊球動作的一致性
擊球技術由動作構成,技術的不同,其動作的具體方法也各有所異,但有些技術動作方法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擊球中,使這些動作方法盡量相似的做法,就叫做擊球動作的一致性。動作的一致性不僅增加了對方準確判斷的困難,而且還可能給對方造成錯覺,形成錯誤的判斷,增加回球的困難,造成回球質量不高。網前的搓、推、勾三項技術,在引拍、揮拍階段兩個動作基本一致,在球拍觸球的一刹那突然改變手腕、手指、揮臂的用力及拍形角度、拍麵方向,而擊出不同的球來。這樣,對方在球擊拍前很難判斷擊出的是什麼性質的球,隻有當球出拍後才能做出判斷,增加了判斷的難度和移動的困難,進而影響擊球的質量。
以上五個要素是相互製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同時這五大要素又和擊球的命中率是一對矛盾,提高了力量、速度、落點、弧線、擊球動作的一致性,則相應降低了擊球的命中率。這就需要練習者在平時的練習中要加強基本技術練習和靈活運用。
運動員的每一次擊球動作,都是從站位準備開始,在判斷對方來球的路線、落點後反應起動,移動到擊球位置擊球,然後做下一次的擊球準備。
判斷、選位—>反應、起動—>移動、引拍—>到位、擊球—>判斷、選位……
在比賽的對擊過程中,雙方都按此程序擊球,周而複始,直至成死球。這四個環節都會影響擊球員擊球技術的好壞,並且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係,環環相扣。
(一)判斷、選位
“快速準確的判斷是建立場上合理選位的基礎”。運動員在站位準備時,應根據對方的戰術意圖、技術動作特點,比賽場上雙方的攻防態勢和羽毛球基本球路特征等,在自己每一次將球擊出後,做出對對方下一次擊球方法和意圖的預測,即判斷。並依此將自己的注意力和身體位置進行適當的調整,即選位。如果在擊球後,你隻是簡單地回動到球場的中央位置,而不是根據對方可能還擊的球路做出判斷進行合理地選位準備,那麼,不但會給對方提供有利的進攻機會,而且,也往往會增大自己在場上的移動距離。
(二)反應、起動
在羽毛球比賽中,具有來回多、移動距離短(一般都在2~3步之間)的特點,所以雙方運動員場上起動速度的快慢比較,對比賽勝負的影響至關重要。
羽毛球實戰中的起動過程,實際上就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過程。反應是速度素質的一種表現形式,指從給予刺激到開始發生動作之間的瞬間,由感覺時間(接受刺激,也就是在實戰中根據視、聽覺感知對方擊球的動作和路線)、分析綜合時間(思維時間)和運動時間(動作始動時)三方麵組成。
由此而見,正確的判斷將有利於快速的起動,因為它可以大大地縮短反應的感覺和分析綜合時間。但也應該認識到,在羽毛球實戰中,判斷和反應、起動畢竟是兩個既有聯係,又不可完全替代的環節。事實上,優秀羽毛球運動員在比賽的每一個擊球過程中,都試圖對對方球員的擊球目的與方法做出正確地判斷,但他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在對方球員未擊球前,提前向他們預測判斷的位置移動去等待回擊對方的來球(這裏指得不是合理的選位回動)。因為,隻要是具有一定訓練水平的羽毛球運動員,他們基本上都會具備在最後出手前變化其擊球方法和線路的技能。
(三)移動、引拍
移動,是指羽毛球運動中的腳步移動的方法。我國的羽毛球訓練曆來非常強調對於運動員步法的訓練。
羽毛球步法是指運動員在大約35平方米的本方場地上,運用轉體、並步、跨步、交叉步、墊步和蹬跳等動作,進行快速、合理並又有一定規律的上網、後退和兩側移動的方法。它是羽毛球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運動員學習和能否掌握好正確技術的基礎。
準確的判斷、合理的選位、快速的反應起動、再加上快速合理的移動,目的都是為了爭取及早到位主動擊球。
引拍,在這裏是指羽毛球擊球動作中的整個引拍過程的前期動作,如擊球員從中場退到後場擊上手高球,他在開始後退的同時,就應該做球拍後舉至右肩上方的動作,而不應該待後退到後場才開始引拍。在羽毛球實戰中,對一名運動員在場上移動能力優劣,應從以下兩個方麵加以評判:
1.速度。指運動員在場上從準備的位置到擊球位置之間位移的速度。
2.是否有利於擊球動作的選擇與完成。指運動員在最後一步移動到位時,不但已完成擊球的前期引拍動作,而且還應力求使自己的身體姿勢處於最佳的擊球準備狀態。如上網移動時,以右手持拍者為例(以下均同),在運動員完成最後一步移動到位時,他就應該同時處於右手持拍前伸引拍,左臂自然後伸,右腿前跨,左腿在後,成弓箭步狀。又譬如,從近網處向後移動,被動去救對方的推球時,雖然從速度上來講,兩點之間走直線是最快的,但此時,卻隻能盡快地繞一個弧線移動,否則,就會在最後一步移動到位時處於麵對羽毛球而背對球網,球、人、擊球方向都處於一條直線上的不利擊球位置。
(四)到位、擊球
擊球員移動到合適的擊球位置時,通常,與握拍手同側的腳應保持與握拍手在同一方向,也就是在上網擊球時應右腳在前;後退至後場還擊高球、吊球、殺球時應保持右腳在後。最後一步落地時要有一定的緩衝,以便控製好自己的身體重心,有利於下一步的蹬地起跳或回動。
在我國的羽毛球技戰術訓練中,曆來強調快速、準確、凶狠、靈活的指導思想。因此,在擊球環節上首先要體現出到位要早,要盡可能搶在高點位擊球、在自己身體的前麵擊球,以便自己能根據場上變化和戰術要求,通過控製自己的揮拍速度、擊中球時握拍的鬆緊和變化擊球拍麵的角度,為能靈活選擇和變化擊球的方法、發揮自己最大的擊球力量、準確地控製和變化擊球的弧線、路線和落點,提供有利的條件。
但擊球環節的最終目的還是體現在擊球的質量上,也就是體現在能否隨意而精確地控製擊球的速度、路線、弧線和落點。以及能否在同一個擊球點上,在保持動作一致的基礎上,擊出速度、路線、弧線、和落點多種變化的球,使對方難以在你出手前作出正確的判斷,增大他還擊的難度。
羽毛球各種擊球手法
1.正手擊高遠球
(1)準備動作: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腳與肩寬,身體側向球網,重心在後腳上左手自然上舉,眼睛看球。右手持拍采用正手握拍法,屈臂舉於右側,拍子麵向球網。
(2)引拍動作:上臂隨著身體向左轉體,稍作回環上舉,身體充分伸展。
(3)擊球動作:上臂上舉,小臂快速內旋,同時順著原來的回環動作繼續向前上方揮動,手腕向屈收方向繼續做回環動作,手指屈指發力握緊球拍,以正拍麵擊球頭後下部。擊球瞬間,手臂自然伸直,擊球點在右肩上方。
(4)隨前動作:身體隨慣性向左轉體稍前側,右腳隨身體重心前移並向前跨步,右手向左下方揮拍減速後順勢收回身體前,還原成鬆握拍。
2.頭頂擊高遠球
動作與正手擊高球基本相同,隻是擊球點偏左肩上方。
3.平高球
動作和高遠球動作基本相同,關鍵是掌握好擊球的力量和球飛行的弧度。高度以不被對方攔截為準。
4.正手吊直線
擊球點在右肩前上方,切擊球頭後部,擊球瞬間球拍與擊球方向水平麵夾角應是90度,握拍要鬆,以便拍柄向虎口滑動,小臂稍內旋。
5.正手吊斜線
擊球點在右肩前上方,用小臂旋外使拍麵向前下方切擊球頭的右斜側麵,擊球瞬間,手腕要控製好拍麵角度。
6.頭頂吊斜線
擊球時,小臂加速內旋以斜拍麵快速切擊球頭的左斜側麵。
7.頭頂吊直線球
與正手吊斜線相同,隻是擊球部位在球頭的後部,是推切的動作。
8.正手殺直線
準備動作和高球相同,把身體向上伸展同時後仰挺胸成反"弓",擊球點在肩的前上方,比擊高球的點稍前些,小臂內旋,手腕前屈閃腕發力擊球的後部,球拍正麵擊球。
9.頭頂殺斜線
準備動作,引拍動作和頭頂擊高球動作基本相同,要注意身體後仰的程度和起跳後兩腳在空中分開的距離更大。擊球時拍麵是正麵,不要切,擊球頭的左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