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健身要適度(2 / 3)

但是清晨有著其獨特的環境特點:

一是植物在夜間也吸氧,呼出二氧化碳,因此,樹木多的地方,早晨集聚二氧化碳較多。

二是夜間逆溫層出現較多,致使清晨空氣不佳。在夜間,風速較小,近地麵數百米的空中出現逆溫層,大氣處於穩定狀態,汙染物滯留在地表上方,難以擴散。秋、冬、春三季,近地麵逆溫層使得空氣汙染物在早晨6點左右最不易擴散。

三是寒冷刺激本身可誘發血管痙攣,在原有病變基礎上引發血管栓塞或梗死。

其次再來看看人體內在因素的情況:由於一夜沒有或很少飲水,清晨血液粘稠,增加了血管堵塞的危險性;起床後交感神經興奮增高,心跳加快,心髒本身需要更多的血液;早晨9~10時還是一天中血壓最高的時候,因而早晨是中風、梗死的好發時間。醫學上稱之為“魔鬼時間”。

因此,中老年人,特別是具有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人和心、腦血管病患者,不宜在早晨做較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早晨可做較輕量的鍛煉,如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舞劍、散步等。

(二)下午鍛煉。

主要適合有一定空餘時間的人進行體育鍛煉,特別適合大、中、小學的師生,經過一天緊張的工作後,下午進行一定強度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而且可使身心得到調整。下午進行體育鍛煉時,運動強度可大一些,青年學生可打球、做遊戲,老年人可打門球,跑步。對心血管病人來說,下午運動最安全。醫學研究表明,心血管的發病率和心肌勞損的發生率均在上午6-12時最高,所以,為了避免這一“危險”時辰,運動醫學工作者認為,心血管病人的適宜鍛煉時間應在下午。

(三)傍晚鍛煉

晚飯後也是體育鍛煉的大好時光,特別是對那些清晨和白天工作、學習十分忙的人來說尤為如此。傍晚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即可以健身強體,又可以幫助機體消化吸收。傍晚運動的主要形式為散步,北方一些地區在傍晚集體扭大身歌,也適合於中老年人的活動特點。傍晚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間可工可短,但一般不要超過1小時,運動強度也不可大,心率應控製在120次。分。強度過大的運動會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同時,傍晚鍛煉結束與睡覺的間隔時間要在1小時以上,否則,會影響夜間的休息。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許多人認為健身時運動量越大越好、運動強度越強越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有關研究表明,人體在超強運動時心髒的舒張期縮短,心跳和呼吸頻率顯著加快,這時體內氧和能量減少,代謝產物隨之增多。我們知道,人的新陳代謝離不開環境,對人體而言環境主要有兩種:即外環境和內環境。前者是機體所處的體外環境,後者則是細胞所處的體內環境。內環境的穩態是人生存的根本條件,而超強運動會幹擾內環境的穩定,破壞人體固有的生理平衡,因此產生潛在的危害。過量的運動能使人的兒茶酚胺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從而使T細胞受體因“飽和”而功能銳減,同時,還可反饋性地使人血液中的T淋巴細胞減少,抑製B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生物活性,降低人體免疫功能,所以,超負荷運動的人極易感冒,或者加重已患疾病的病情。

如何才能使鍛煉達到適度的運動量,從而獲得最佳的效果呢?科學研究表明,運動鍛煉最佳的效果是使身體處於最充分的受益狀態,也即身體各部器官、組織都得到最充分的攝氧量與最大輸出量的階段。這可從每分鍾心跳次數與測量脈搏獲取。一般地說,當心率處於120次~140次/分時,是最為理想的狀態。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年齡、體質、健康狀況、鍛煉水平等因素的差異,不同人的最佳運動量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