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成大事者,海納百川,胸容萬物。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有了這種品質、這種境界,人生就會變得豁達,變得成熟。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就是善待自己。有了這種智慧、這種藝術,麵對人生就會從容不迫。

用寬容的心對待他人

人世間的許多不幸都源於互相指責和互相攻擊。閑談勿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一個人如果能經常檢討自己的不足,用一顆寬容的。對待別人,就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爭吵,以安靜祥和的心態為自己、為他人創造出一個幸福和睦的生活環境。

在某一城市的一條商業街上,有兩家相距不遠的旅店,一個在路南,一個在路北,兩家的住宿條件相當,不過路北的顧客要比路南多好多。

原來,路南的服務員們經常吵架,旅館的各條紀律很嚴,不時會聽見人們的抱怨聲、咒罵聲:路北的服務員們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麵,來到店裏的客人都能感受到這裏的歡聲笑語、輕鬆愉快。

路南的經理看到路北的旅店生意興隆,人們相安無事,內心非常羨慕,卻又不知其中的奧妙所在,便特地來到路北旅店,向一位門童討教秘方。

經理問:“你們有什麼好辦法使旅店一直保持和諧愉快的氣氛呢?”

門童年紀還不大,他撓撓頭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為我們經常做錯事。”

正當路南的經理感到迷惑不解之時,忽見一個服務員匆匆從外麵回來,走進大廳時不慎摔了一跤。

這時,正在掃地的服務員立刻跑過來,一邊扶他一邊道歉:“真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把地拖得太濕,讓你摔著了。”

站在大廳門口的服務員見狀也跑過來說:“不,都是我的錯,沒有提醒你大廳裏正在拖地,應該小心點。”

摔跤的服務員聽後沒有指責任何人,隻是自責地說:“不,不是你們的錯,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給大家添了麻煩。 ”

看到 這精彩的一幕,路南的經理恍然大悟。他終於明白了,路北的旅店生意興隆、人們和睦相處的奧妙所在:凡事先從自身找原因,容有一顆寬容的心。

不懂得控製自已的情緒,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其實這些都是不知道寬容而種下的果子。如果我們懂得寬容。心中自然也就少了一份可能給別人也給自己都帶來傷害的怒火。

一個孩子不懂得寬容,常常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一天他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讓他每發一次脾氣都用鐵錘在他家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柵欄上釘了37顆釘子。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漸漸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憤怒,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數目開始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壞脾氣比往柵欄上釘釘子要容易得多……最後,小男孩變得不愛發脾氣了。

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又建議他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顆釘子。”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於把柵欄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對小男孩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的那麼多小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像這些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拔出來。其實,你隻要懂得寬容,這一切都是以避免的。”

社會是人與人組成的,誰都不可以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在生活中肯定會遇到與他人之間發生不愉快的時候。我們要檢查一下自己,當我們與他人之間發生不愉快的時候,尤其是當我們感受到自己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我們是否會對他人產生敵意呢?我們是否會因此而在心裏對他人懷有怨憤之心呢?

首先可以肯定地說,當我們受到了真正的不公平的待遇時,我們完全有理由怨恨他人,因為我們事實上的確受了委屈。可是,如果冷靜地想一想,當我們在怨恨他人的時候,自己從中得到了什麼呢?實際上,我們所得到的隻能是比對方更深的傷害。

忘記對他人的怨憤之心,這是一個智者的做法。如果你還沒有學會遺忘和原諒,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應該要求自己,甚至可以強迫自己,不要怨恨別人。

相傳古代有位老德高望重禪師,一天晚上在禪院裏散步,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一把坐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牆到寺外。他把椅子搬到了一邊,憑感覺在這兒等侯。

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他覺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軟軟的甚至有點彈性。落地後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經變成了師父,而他跳在了師父的身上,師父是用脊梁來承接他的。

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小和尚倉皇離去,這以後一段日子他誠惶誠恐等侯著師父的發落。但師父並沒有這樣做,更沒提及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

小和尚從師父的寬容中獲得啟示,他收住了心再沒有去翻牆,通過刻苦的修煉,成了寺院裏的佼佼者,若幹年後,成為這兒的長老。

無獨有偶,有位老師發現一位學生上課時常低著頭畫些什麼,有一天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畫,發現畫中的人物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老師沒有發火,隻是憨憨地笑道,要學生課後再加工畫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學生上課時再沒有畫畫,各門課都學得不錯,後來還成為頗有造詣的漫畫家。

寬容不僅需要“海量”,更是一種修養促成的智慧,事實上隻有那胸襟開闊的人才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寬容;反之,長老若搬去椅子對小和尚“殺一儆百”也沒什麼說不過的,小和尚可能從此收斂但絕不會真正反省,也就沒以後的故事。同樣,老師對學生的惡作劇通常是大發雷霆繼而是狠狠批評,但也因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難取得“不通常”的效果。

學會寬容,意味著我們不會再為他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氣憤和悲傷是追隨心胸狹窄的影子。生氣的根源往往是別人做事侵犯、傷害了自己的利益和自尊心等,於是勃然作色,怒從心起。此種生理反應無疑是在懲罰自己,而且是為他人的錯誤,實在不值!

學會寬容,意味著我們不會再心存芥蒂,從而擁有一份瀟灑的風采。人類的曆史進程中,黨同伐異的事不勝枚舉。其實質源於人的自高自大的狹隘心理,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對與自己不同的見解、行為排斥、貶低,甚至明槍暗箭,自己也弄得神經緊張,終日心事重重。要知道,寬容地與人相處,也要寬容地接受各種思想意識。想要將自己的思想強迫推銷給別人,去改變別人,隻會給自己帶來煩惱。要培養自己活得自在、也讓他人活得舒暢的涵養。

學會寬容,意味著我們不會再患得患失。寬容,首先包括對自己的寬容。隻有對自己寬容的人,才可能對別人也寬容。人的煩惱一半源於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芸芸眾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爭強好勝超過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樂趣。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麵不行,才能揚長避短,才能心平氣和地工作與生活。

最重要的一點,當我們寬容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們並不是給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人帶來好處,而是給我們自己的心靈增加自由。

我們如何才能學會寬容他人呢?

(1)。摒除私欲,不圖私利

為了求生存,人們難免有私心或私欲。完全沒有私心的境界,隻有聖人才能達到,一般人是無法企及的。但我們在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時,千萬不能使自己成為私心、私利或私欲的奴隸。一事當前,私欲太重的人最後總是自食惡果。

(2)。換位思考,理解體諒

俗語說,“千人千麵”,而人心的差異和特點,則又勝過人的麵孔的差異。所以凡事要尊重別人,不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要求他人。應該多為他人著想,凡事忍讓,尊重他人的存在價值,彼此和睦相處。唯有如此,個人的智慧、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交際範圍才會越來越廣。

(3)。存心仁厚,博愛互助

當今社會,看到他人遭遇不順後幸災樂禍的人多,真心誠意幫助別人的人少。其實,世間不僅人人需要幫助,人性中也有幫助別人的天性。要善結人緣,就要無私、平和地對待一切人和事物,常懷有一顆惻隱之心,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如此你的愛心和惻隱之心,就會像星星之火一般,在人世間播撒開來。

非常時期更要容人之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職場中,隻要我們寬容下屬過錯,激勵他改過自新,他會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一心一意為企業、為社會拚搏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

當事業處在最關鍵、最需要用人的時候,領導者必須容忍下屬所犯的小錯誤。

喬治-史密斯-巴頓是一位舉世聞名的美國傳奇將軍,他卻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一些人對他的容忍上。這不是開玩笑,而是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

巴頓是個個性剛強、脾氣暴躁的人,他的行為常常超出了人們的想象。1944年8月,盟軍雖已在諾曼底成功登陸兩個月,但卻被德軍圍困在諾曼底的“灌木籬牆”地區而動彈不得,此時,巴頓帶領其第三集團軍一舉突破了死氣沉沉的膠著狀態,揮師圍攻了布勒斯特,並占領了盧瓦河上的勒芒市,打破了別人未能打破的“灌木籬牆”。這時立了頭等功的巴頓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的個性卻不時地考驗著上司的容忍性。

在戰爭中,他屢次與上司的意見相左,甚至發生拍桌子的事。他的上司從戰爭利益出發,不得不原諒他,容忍他,因為隻要巴頓能打勝仗,被他頂撞也就算不了什麼了。在一次突破萊茵河的戰役中,巴頓為了加速進攻步伐,競不惜一切代價、不擇手段地搞油料。他授意其部下冒充兄弟部隊到友鄰那裏冒領油料,甚至采取偷竊、搶劫的手段把友鄰的油料搞到自己手裏,作為集團軍司令,他競自己開著僅剩最後一點汽油的吉普車到上司那裏強行要加滿油箱。

他的這些越軌行為無疑使他的上司大為惱火,但是他們考慮戰爭和益,隻能容忍著,不對他過多地譴責,正是這容忍,讓巴頓不受幹擾地取得萊茵河戰役的勝利,一舉率先突破了德軍防線,從而為美國陸軍爭了光,上司特別高興。等到戰爭結束後,巴頓的上司才提出他的某些行為有失檢點。

戰爭中,巴頓將軍曾和摩洛哥及法國投降德國的維希政權的人頻繁交往,這可是政治問題啊,華盛頓的高層首腦很氣憤,但是沒有處分他,更沒有把他從前線調遣回來,這些政治家們知道巴頓是一張厲害的牌,戰爭的勝利離不開他,所以他們容忍著,對他的行為裝作不知道。

有一次,在盟軍完全占領德國後,巴頓將軍參加了盟軍的閱兵式,蘇聯將領出於對這位美國名將的尊重與欽佩,派聯絡軍官和一名翻譯來邀請他參加他們舉行的宴會,巴頓對來人發起脾氣,大聲吼道:“你們去告訴那個俄國狗雜種,根據他們在這裏的表現,我把他們當成仇敵,我寧願砍掉腦袋,也不同我的敵人在一起喝酒!”

他的話把身邊的翻譯震住了,不知怎麼翻譯好,而巴頓卻命令他必須一字不落地給翻譯出來。這幾乎釀成了一次非常不愉快的外交事件,因為當時美蘇均為同盟國的主力,為了消滅法西斯,羅斯福、斯大林、丘古爾費了很多的努力才結成同盟,可是羅斯福還是容忍住了,他向蘇聯領導人解釋,說巴頓以頂撞上司為樂趣,但他對法西斯的仇恨是強烈的,所以可以保證,他在戰爭中會發揮重要作用。

還有一次,他竟動手打了兩名士兵,這一次惹怒了一些國會議員,他差點受到軍事審判,他的上司艾森豪威爾庇護了他,他也更多地想到戰爭的需要,他才免於了被追究。

巴頓直到後來,他的成功被人們廣泛宣傳和鼓吹的時候,他才道出了自己的心裏話,他如果不是一次次被上司容忍著,他不會有今天,他早已沒有率兵打仗的資格。當然,上司的容忍是針對戰爭的需要,並對巴頓的軍事才能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的,否則,容忍隻會是姑息、慫恿,必影響戰爭的勝利。

可以說,有器量就是智慧的一種表現。感情用事,常常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器量大一點,做一些合理的、適當的、理智的讓步,必將有助於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決。

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手下的重臣王猛曾率大軍前去與前燕作戰。開戰前,徐成違背了軍令,依法當斬。因徐成是鄧羌的部下,所以鄧羌出來說情,遭到王猛拒絕。鄧羌一氣之下反目為仇,要興兵謀反,殺掉王猛。

王猛問他為什麼要謀反,鄧羌說:“我們一起出來與前燕作戰,有人在內部自相殘殺,所以我要除掉這個奸賊。”王猛考慮到大敵當前,以大局為重,便容忍了鄧羌這種犯上作亂的行為。不僅赦免了徐成,而且為了團結鄧羌,還故意說了些恭維他的話:“我並非真的要殺徐成,隻是試試將軍。將軍對自己的部下如此講義氣,何況對國家呢!這樣,我就不怕前燕的軍隊了。”

其後,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階段,王猛要調動鄧羌的軍隊前去應敵。在這關鍵時刻,鄧羌卻向他提出打敗燕軍後要讓他出任司隸校尉的無理要求。

王猛很為難,回答說:“這不是我可以決定得了的。”王猛說的是要情,可是鄧羌竟然拉著自己的一派人按兵不動,並以此相要挾。王猛再次從全局出發容忍了鄧羌,親自向鄧羌賠禮道歉,答應了他的無理要求。鄧羌這才帶著人馬出戰,一舉殲滅了前燕的軍隊。

後人評論此事說:“鄧羌請郡將以撓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無上也;臨戰豫求司隸,邀君也。有此三者,罪奠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長,若馴猛虎、馭悍馬,以成大功。”

這段評論非常中肯,深刻說明了王猛在關鍵時刻能夠“容其所短”而“收其所長”。

假如王猛隻是就事論事,一怒之下殺了鄧羌,當然在道理上講也是站得住的,但是如果從全局利弊長短的角度來考慮,就不如“姑且容忍”更高明了。也正因如此,在大敵當前的嚴峻時刻,王猛維護了自己內部的團結、統一,才順利地完成了徹底消滅前燕、俘虜前燕君主慕容的大業。

“宰相肚裏能撐船”,“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都是告誡人們,非大器量、大胸懷者不能成大事。與人共事,從大局出發,忍受不滿,把矛盾暫時懸掛起來,有意見、有看法等把事情幹成後再理論,而為一時之氣大動肝火,會影響事業的成敗。別人發生錯誤,要分析是無意還是故意,其後果是有損利益還是不值一提,對犯錯誤的人,有時不作及時處分反而於事於人都有利。

做人大度方顯英雄本色

不能容人缺點,這是人類的個弱點。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善於接納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我們很少能夠表現出耐性。做人大度是一種風範,在本該懲罰別人的時候選擇饒恕更是一種境界。因為他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古語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應該有容人之短的氣量。

春秋時期,楚莊王和群臣在宴席上共飲。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籌交錯,直到天色已晚仍未盡興。楚王命令點燭夜宴,並特地叫自己的愛妃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風吹過,把蠟燭都吹滅了。一位官員以酒壯膽調戲了楚莊王的愛妃,妃子情急之中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並回到楚莊王麵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找出剛才對自己欲行不軌之人。

令人意外的是,他卻並沒有讓人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 今日,諸位一定要盡歡暢飲。為了讓大家更加盡興,請諸位都把帽纓扔掉。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