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經》是唐代學者趙蕤編寫的一本縱橫學著作。共九卷64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雜家和陰陽家思想之大成,黑白雜糅之書,深入地剖析君臣謀略的利害得失,不失為官場學揚名立萬的頂級範本。成書後作者亦因此顯名於世,時人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全書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曆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作者打破時空界限,從宏觀上鳥瞰了上至堯舜、下至隋唐的曆史全貌,圍繞權謀政變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時而引經據典,雄辯滔滔;時而運籌帷幄,馳騁沙場;時而審時度勢,策劃於密室;時而縱橫捭闔,遊說於諸侯。既有五侯爭霸的刀光劍影、百子爭鋒,又有三國割據的金戈鐵馬、鬥智鬥勇。奇謀疊出,電擊雷鳴。鋪述曆史,或則白描淡線,或則濃墨重彩。有理論上的探討,有策略上的權衡,有人物的品評,有得失的反思。因此可以說,《長短經》既是對唐以前曆史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也是曆代政治創意與謀略之集大成。
《長短經》又叫《反經》。所謂“長短”,就是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正反相生之意。“長短縱橫之術”又叫“顯學”,《戰國策》又叫《短長書》,作者趙蕤說“不知人之長短,不知國之長短,不知事之長短,不知戰之長短”就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反”,不是造反謀反,而是反其道而思之,進行逆反推理,擺脫思維定勢和單向思維,提倡開拓性思維,從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獨立辯證地去思考問題。
宇宙萬物,本無所謂長短,因人的見解不同,目的不同而有長短。長者能看見寸有所長,短者反覺得尺有所短。《長短經》,絕非長舌婦人的蜚短流長,而是帝王軍師的窮通知變。為曆代有政績的帝王將相所共悉,被尊奉為小《資治通鑒》。對於從正麵講謀略的《資治通鑒》,統治者不但學習、運用,而且不斷地宣傳出版;對於從反麵講謀略的《長短經》,統治者往往隻用不說,避而不談。實際上,對於從事領導的人來說,《長短經》在某種意義上比《資治通鑒》更具實用價值。
雖然是一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在今天看來,《長短經》振聾發聵的高論和令人警惕的教訓,仍然能幫助現代人透徹分析人生舞台上正反相生、反反複複、因果相循的道理,從而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麵前多謀善斷,進退自如,靈活有效地解決問題。同時為了方便閱讀,本書在注釋過程中,摘錄原文中的部分章節,按內容層次分成若幹篇,每篇加標題,附以精辟解釋及實例闡述,使全書更具有可讀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