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無微不至的關懷,使他異常激動,終生難忘,仿佛覺得病也減輕了。隨即,他就趕緊提起了筆。這時,你可以看見,他在一間悶熱的簡易樓房裏,拖著重病的身子,手裏攥著哮喘噴霧器,十分艱難地伏在小桌上寫著,哪怕每天寫兩三個小時、一小時,也要堅持寫下去。隻是他實在支撐不住了的時候,才被拖著送進了醫院。他一被搶救過來,就又蜷縮在病床上,寫起來了。
這時,擺在他床邊的不隻是哮喘噴霧器,還增添了中國青年出版社給他買的霧化器和挺立在床角的大氧氣瓶。三件救生器具交替使用,以維持生命。即使這樣,隻要掙紮著能坐起來,他就寫,隻要還有一口氣,他就寫。
近兩三年,他就是在這樣和病魔的激烈鬥爭中,修改和再版了《銅牆鐵壁》,補訂和再版了《創業史》第一部,新出版了第二部上卷,並在《延河》開始發表下卷的幾章。一個垂危的病人所能做的和難以做的,他都做到了。他為文學事業耗盡了生命裏的最後一滴血。
我們感到極其惋惜!
柳青同誌如果不是“四人幫”及其爪牙們的迫害,不是逼死了他的得力助手、愛人馬葳,他不至於死得這麼早。他不僅會活上兩三年,而且還會多活些年;不僅可以完成《創業史》第二部,還會寫完第三部、第四部。他去世時才六十二歲,本來還能為黨和人民繼續寫出更多更優秀的篇章嗬!
每一個時代的文學,都出現過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我們社會主義文學,也是如此。柳青同誌生活在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是共產黨哺育和造就出來的老一代作家。他的一生,也像我國許多優秀的知識分子那樣,堅定不移地走在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上。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後,他是第一批下到基層生活的作家之一。他在陝北米脂縣當鄉文書三年多,經曆了一番艱苦的磨煉,並寫出長篇小說《種穀記》。
全國解放以後,他又參加到第一批深入生活的作家之列,在陝西長安縣皇甫村安家,一頭紮下去就是十四年。這是何等不平常的十四年嗬!
他以村裏一座破爛的中宮寺為家,在這裏紮根落戶,生兒育女;在這裏和社員過著一樣的生活,勤苦地進行著創作;在這裏和人民群眾一起投入改造世界的鬥爭。
他一心一意愛著皇甫村,生前幾次說他死了也要埋在皇甫村。
他在長安和皇甫有許多交心的朋友,他們在他逝世後寫了這樣的挽詞:
“紮根皇甫,千鈞莫彎;方寸未死,永在長安。”
對於柳青,沒有比人民群眾這樣再好的讚語,沒有比人民群眾這樣再好的褒獎了!
柳青的生涯,也正像他生前最後一次發表的短文裏說的那樣:一個作家,“要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怎麼塑造呢?在生活中間塑造自己,在實際鬥爭中間塑造自己”。他認為,“作家的功夫,主要在生活方麵,不僅表現在他和人民群眾在一塊的時候,而且表現在他寫作的時候”。作家的傾向、風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不是在寫作時才形成的。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和創作實踐,努力把自己塑造為一個有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的作家,他認真地研究生活,追求新的時代的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創作手法,努力攀登文學藝術高峰。
他的努力沒有落空。他實現了對自己的塑造。他不愧是我們當代傑出的作家之一。
他為我們社會主義文藝隊伍的建設,為我們時代的文學寶庫,作出了具有獨創性的貢獻,提供了值得我們珍視的經驗。
他所走過的生活和創作道路,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榜樣。
柳青常青!《創業史》不朽!
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八日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