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庫爾勒印象(1 / 2)

也許是驕陽九月來到這兒,庫爾勒留給我的印象好極了。起先,從博斯騰湖那邊繞過來,通過窪地裏的塔什店,眼前呈現出一些齜牙咧嘴的鐵黑色的亂山子,爬了好長時間也出不去,給人以陰冷森嚴的感覺。沒料到,一躍出山峽,前麵好寬敞哪!

雄麗的庫爾勒,像天山飛下來的蛟龍似的,盤臥在遼闊的大戈壁灘上。一條黑色錚亮的光束閃過,飛向遠遠的天際,這是晴空閃電,還是海市蜃樓?掉頭一望,才知道是那通天的鐵路,光束是軌道射過來的。幢幢綠色的樓房,座座多彩的大廈,排排黃色的平屋,擎天的煙囪,寬大的街市,大路邊隨風擺動的楊柳,還聽得見潺潺的流水聲。滿眼盡是新的城市型的建築物,豈是我想象的荒漠中小小的驛站。

的確,我曾以為庫爾勒不過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驛站。從古書記載來看,兩千年前這兒是個遊牧點,是奴隸主來往爭奪的戰場而已。隻是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烏孫等,把匈奴趕出天山以南,開辟了中外通商的絲綢之道,才在這兒駐紮有少許戍兵,開始修築了城堡、烽火台和驛站。漢得有西域,始自張騫,成於鄭吉。而作為西域都護的鄭吉,府第設在烏壘,也不在這兒。後繼的西域都護班超的府宅,也不在這兒。唐貞觀年間設立安西都護府於高昌,後遷龜茲,庫爾勒長期屬焉耆管轄,直到民國年間才正式置縣。一九四九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進駐庫爾勒,一九七九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庫爾勒市。

兩千年來,庫爾勒從一個遊牧小鎮,成長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屈指可數的繁華城市,不能不使我腦海裏打了個驚歎號!

這天,我和幾個夥伴相約,從東郊戈壁灘上,穿過渠水淙淙的環城路,拐入了市區。

一大清早,從東到南的大街上,已是車水馬龍。沿街許多嶄新的參差不一的樓房前麵,各種貨車、拖拉機、毛驢車、板車來往穿梭,擠成了一長串,像在擺龍門陣。這裏為啥擁了這麼多車輛?我們從旁邊擠過去,才稍許鬆活了些。從南到西,從西到北,在大街和巷道裏,還看見許多掛有建材、機械、煤炭、輕紡、造紙、印刷和食品加工招牌的廠房和公司。過去,聽說這裏隻有幾家手工作坊,現在已顯露工業城市的端倪了。寬大的街市上,比較亮眼的是市中心那座高高的瑞陽百貨大樓和不遠處的民族商店。噢,你要買新疆的特產嗎?這兒有維族的花帽,喀什的頭巾,烏魯木齊的瓷、盤,巴基斯坦的喬其紗,還有各種高統靴子、英吉沙寶刀……

那就請到這裏來吧!不過,人太擠了。

最熱鬧最擠的地方恐怕要數“薩依巴格市場”。

從遠處就能看見,那邊有一座拱形的大門,可是往前走上幾步,就走不動了。你看,大車一溜,小車一溜,互不相讓,擠擠軋軋了一河灘。騎自行車的人,還有停著的推著的,也是擠得水泄不通,形成了人和自行車的洪流,向大門那邊湧動著。看來,隻有那些隻身單個的人,才可以自如地擠出擠進。

等擠進市場裏麵,雖說地盤挺大,卻也是人頭攢動,吵吵嚷嚷的,暖烘烘的,真是熱鬧非凡。搭著一長排一長排小涼棚的服裝攤子,上麵掛的櫃台擺的和手上拿的,全是五顏六色的時髦衣物。不少蝙蝠衫、牛仔褲、紅黃綠白的連衣裙、紗巾,還有項鏈、領針、戒指等服飾雜件,一看便知是來自江、浙、京、滬和兩廣一帶,有些像是關內廠家專門麵對中國西部製作和傾銷的民族服裝。這些操著廣腔京調的男女小商小販們,正在緊說忙拉地招徠顧客,生意紅火著哩。

市場中央,叫聲喊聲,混成一片,全是賣小吃的。經營者戴有白帽花帽的,剃著光頭的,看來都是本地一些蒙、回、漢、維族市民。小吃繁多,吃的人也是擠來擠去。我見靠邊的一個飯攤上,圍的食客特別多。這裏安放著一口大大的黑鍋,約盛著半鬥的白米,泡在足有半鍋的清油中,大米被煮沸著,冒著泡,噴著香,亮晃晃的,怪饞人!這是出名的抓飯。可惜,我們幾個剛吃了涼粉、羊肉串和拉條子,再想抓也抓不進肚子裏去了。

在市場大門裏的花壇周圍,有一些賣瓜果和賣花的,地上放著青青的文竹、麥冬和君子蘭,還有幾盆開著粉白色、藕荷色的花,我問賣花姑娘,她說:“四季花,四季常開哩,買一盆吧!”

這時,我卻看見花壇裏蹲著一個戴花帽的維族老者,伸手扯了我一下,指著擺在毛巾上的幾顆小芒果,示意讓我買他的。小芒果毛茸茸的,黃澄澄的。老者見我喜歡,趕忙從腳邊口袋裏掏出五個又大又鮮的,並伸出了一個指頭。我明白了,一塊錢五個。等我拿錢遞給他,要取那五個大芒果時,他卻急忙撥拉進了口袋裏,抬頭朝我狡黠地一笑,指著讓我拿那五個小芒果。我笑了笑,拿起芒果嚐了嚐,一到嘴就化了,甜滋滋的,好吃。老者那點狡黠似有門道,賣給我這幾顆是熟透了的,從口袋掏出的那幾顆鮮而泛綠,放幾天還能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