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怎樣預報台站周圍Ml1-3小震(2 / 3)

2.3 預報2003年10月22日的地震

(1)10月17日-11月19日發生了4個小震,電磁波地震異常仍未消失,並於11月22日15點20分-16點00分出現一組較大三路峰值,其他時間也出現三路峰值,從該日的波形看,有明顯的近震異常波形。

20日數據因19日數據不全無法判定。

(3)實際發震位置

2003年10月22日22時52分萊陽發生1.2級地震,與55°、75°對應。2003年10月28日00時32分萊州發生2.0級地震,與5°對應。

2.4 預報2003年11月06日的地震

(1)分析11月4-5日的資料,地震異常波形幅度較小,偶爾出現三路峰值,11月6日9:40-11:40出現一組較大的三路峰值,其他時間也有三路峰值出現。

根據異常角度有三天重複出現時一般發震的規律,上麵可能發震的方向度有75°、5°、245°。

在確定發震方向時,主要根據處理程序中的異常角度的變化率和當地周邊老震區地震趨勢判定。最終選取75°、5°、245°三個異常方向,這三個異常方向分別對應嶗山、萊州灣、臨沂地區(地震多發區)。

(3)實際發震位置

2003年11月7日23時5分、6分萊州發生1.8級、2.3級地震,與5°對應。2003年11月8日14時57分臨沂發生2.4級地震,與225°對應(實際報的245°偏差20°)。2003年11月8日21時11分嶗山發生2.0級地震,與75°對應。

2.5 預報2003年11月13日地震

(1)11月10日――11日出現三路峰值,因數據不全無法分析異常角度,11月12日2:00-6:40分出現一組較大、較密地三路峰值。其他時間段也出現過。

(2)通過對13日數據分析,得出可能發震的異常角度:13日5°、75°、115°。因10、11、日數據不全,無法分析異常角度。

(3)實際發震位置

2003年11月14日12時02分即墨發生1.3級地震,與75°對應。

2003年11月15日12時52分嶗山發生1.3級地震,與75°對應。

2.6 預報2003年11月26日地震

(1)11月23日嶗山發生1.7級地震後,電磁波反映的應力值一直在增加,26日8.55-11.25出現一組較密集的三路峰值,其他時間段也出現三路峰值。

(2)通過對24-26日數據分析,得出可能發震的異常角度:

(3)實際發震位置

2003年11月30日2時12分平度發生1.5級地震,與5°對應。

上述六個預報地震實例,是在分析總結黃島MDCB-5型32方位電磁波監測儀監測5、6月份數據的結果。此後,在天天堅持分析電磁波數據,隻要出現異常波形,青島市區及周邊地區1-7天內基本上有一個小地震。當然,地震震級大小與異常時間長短、波形幅度大小有關。

2.7 預報2004年11月1日嶗山發生3.6級地震

2004年10月25日出現近震異常波形,從圖中得知,12.00-12.42分設備軟件自動判別出現地震異常波形,見紅線所示。2004年10月25日全天動態數據表中的55°、65°、75°在8:00-12:00、12:00-16:00、16:00-20:00時間段數據值比較大,因震級較大,對應的異常角度反映明顯。這三個角度對應嶗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