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臉”與“白臉”(1 / 3)

紅臉和白臉的人都是古裝戲中最常出現的人物。古戲裏紅臉多為正派老生,白臉一般是奸詐小人。紅臉如戲中的諸葛亮、林衝等,白臉如劇幕裏的曹操、潘仁美等。然而,人們生活中對紅臉與白臉看得最多的是為事理相互爭執,為利益彼此較勁。那些擺出紅臉的人,自然都是寸步不讓,執理頂牛的樣子,而說到白臉,必然想到妥協退讓、滿臉掛笑的和事佬。在儒家講究“和為貴”的文化裏,講求有理讓三分,無事不究過。一團和氣,輕易不與人紅臉。

學會紅臉白臉集一臉

在京劇裏麵,演員都是用麵部化裝區分不同人物,在臉上塗有特定的譜式和色彩以寓褒貶。紅色表示忠勇,黑色表示剛烈,白色表示奸詐。不同的臉譜顯示了不同的角色特征。關係學中紅白臉相間借用京劇臉譜的名稱,但它要比京劇中簡單化的臉譜複雜得多。

任何一種單一的方法都隻能解決和人相關的特定問題,都有不可避免的一種副作用。對人太寬厚了,便約束不住,結果無法無天;對人太嚴格了,毫無生氣,有一利必有一弊,不能兩全。

高明的企業領導深諳此理,為避此弊,無不運用紅白臉相間之策。有時兩人連檔唱雙簧,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有更高明者,像極了高明的演員,根據角色需要變換臉譜。

會使用單打獨唱、紅白臉相間術的高手要算清朝的乾隆皇帝。靠著人才濟濟的智力優勢,靠著乾隆、雍正給他奠定的豐厚基業,也靠著他本人紅白臉相間的韜略雄才,做起了中國曆史上福氣最好的大皇帝。晚年寫詩自詡為“十全大武功”,用漢、滿、蒙、回四體文字把《十全記》鐫刻在避暑山莊裏樂滋滋地自我品嚐,這些還不夠,後來幹脆稱自己是“十全老人”。

上述隻是他的武功。他的文治也是兩手齊備,紅白臉間有。他會唱紅臉,對知識分子采用懷柔政策。他規定見了大學士,皇族的老老少少們都要行半跪禮,稱“老先生”。如果這位大學士還兼著“師傅”,就稱之為“老師”,自稱“門生”或“晚生”,如此種種,不勝枚舉。他甚至親筆諭旨:“儒林是史傳所必須寫入的,隻要是學粹的學者,就不必拘泥於他的品級。像顧棟高這一類人,切不可使他們淹沒無聞嗬!”遵皇帝旨意,史館裏特設《儒林傳》名目,來專門編寫大知識分子的學術生平。平時乾隆批閱上送的奏章,凡是見到鄙視“書生”、“書氣”的議論總是要給予批駁,說:“修己治人之道,備載於書,因此,‘書氣’二字,尤可寶貴,沒有書氣,就成了市井俗氣。”而且還說:“我自己就天天讀書論道,因此,也不過書生!”為了籠絡讀書人,竟達到如此地境地,紅臉唱得前無古人。

乾隆皇帝之所以如此做,全都是出於維護他們的皇權至上、族權至上、朝廷至上的目的,那就是要保持“大清”永不“變色”。誰要是在這方麵稍有越軌,紅臉馬上轉換成白臉,滿臉堆笑換成殺氣騰騰。管你是有意無意,或是或非,都立即被逮捕入獄,輕者“重譴”或“革職”,重者“立斬”或“立絞”,甚至處死後要“棄市”、“寸磔”,已死的也要開棺戮屍,甚至連朋友、族人也統統跟著受株連。

乾隆在位期間,大興文字獄,有案可查的竟有70餘次,遠遠超過他的先輩們,這也是空前絕後的。

內閣學士胡中藻,曾寫過這一本書叫《堅磨生詩抄》,乾隆皇帝久候等人告發,無奈無人告發,自己索性上陣“禦駕親征”,道:“‘一把心腸論濁清’,加‘濁’字於國號之上,是何肺腑!”又說:“至若‘老佛如今無病病,朝門聞說不開開’之句,尤為奇誕!我每天聽政召見臣下,何乃‘朝門不開’之語!”還指出:“所出試題,有‘乾三爻不像龍’……乾隆乃是我的年號,‘隆’與‘龍’同音,其詆毀之意可見!”對於“南鬥送我南,北鬥送我北,南北鬥中間,不能一束闊”一詩,他又說:“南北分提,一再反複,是什麼意思?”後來便下詔棄市,族人在16歲以上的全斬,胡中藻的老師鄂爾泰的靈牌也被撤出“賢良祠”,鄂氏之子、巡撫鄂昌,因曾與胡唱和,也令其自盡,這就是文字獄中的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