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中國投資者走向世界,是大機會!(1 / 1)

所謂中國模式,一個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政策麵模糊!不僅房地產政策模糊,人民幣戰略也模糊,股市政策更是模糊。為什麼美國財長要直接跟中財辦主任劉鶴通電話,溝通中國的貨幣政策?為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會直接批評人民幣彙率政策完全不透明,奇怪嗎?大家都著急,擔心人民幣彙率暴跌,擔心中國經濟把全世界帶到溝裏。但是,劣勢能夠轉化為優勢。政策不可能永遠不透明,一旦政策逆轉,市場的活力就來了。

我預計,中國經濟不會把全世界帶到溝裏,中國央行不說人民幣彙率政策,那是因為它不知道怎麼表達才會讓市場相信;房地產政策肯定調整,但要等待更高級別的決策,包括一帶一路規劃能不能在2016年啟動;股市沒有大行情,未必沒有階段性、結構性行情。中國深化改革過程的確很痛苦,但前途以及路徑不是崩潰,而是鳳凰涅盤,是重生。我的基本判斷是:所有投資品市場不會出現崩潰型走勢,由於中國股市已經接近崩潰,因此其下行空間基本被封死了。

我仍然預計,未來(2016年--2017年)人民幣彙率將在6.9上下維持震蕩,如果不出現極端情況,人民幣彙率的中軸線在6.6附近--當然,如果極端情況出現,人民幣彙率很可能看到8.3.中國仍然是最可能出現黑天鵝事件的國家。預計2016年兩會以後,供給側改革會發力,因此,中國經濟的最低點很可能在三季度出現。2016年下半年一帶一路會發力,深化改革也應該有起色--能不能轉危為安,就看下半年!如果宏觀經濟好轉了,人民幣彙率下行空間會小一點,但也要調整,不好,則可能更要守住,不能失控,主動的急速調整,應該是在宏觀經濟企穩以後。會不會暴跌?影響因素很多,不是主觀能夠控製的--所謂要適應中國市場的大幅度波動,應該是“真話”,也是我們必須防範的場景。人民幣彙率在2016年上半年企穩是大概率事件,屆時股市也會企穩,雖然牛市還早,低位震蕩是主要特征,但兩會以後應該有結構性牛市。這樣的股市--結構性牛市--對機構是很有利的,因為它們掌握的股票信息更多,與上市公司合謀的機會也更多,但中小散戶比較難辦,他們買進的股票很可能不漲,甚至會深度下跌。如果考慮到未來要去“僵屍企業”,中國股市的退市機製也很快將啟動,那時候就不是以前那樣了--隻要捂住股票早晚能回來,未來--注冊製推出之後--有些股票不僅不能回來,而且可能“沒了”。

外彙市場投資相對於股市、大宗商品市場投資有很多優點,而最大的優點可能就是自己主宰自己命運,而且做中長期投資很安全,長期持有基本不會賠錢。

舉例,投資股票就是投資上市公司,公司沒有百年老店,創新型企業死的更快,未來上市公司破產退市都很正常,如果一家公司破產,股價能跌至零,致使你的資產將一文不值。而投資外彙市場是投資國家,除非發生戰爭,一種貨幣的價值絕不會降至零,尤其是大國貨幣。在外彙市場中,最壞的情形是貨幣嚴重貶值,它可能源於金融危機,也可能源於一國債務違約,但我們預測一個國家正在走向危機肯定要比預測一個企業是不是走向破產簡單的多,起碼國家的透明度會很高,而企業基本沒有透明度。對於那些透明度很差的國家,你不要隨意買入就是了!即使是你買入了風險很大的貨幣,比如說,在歐債危機之前買入了歐元,一段時間以內歐元彙率曾經大幅下滑,但它絕不會像股票那樣價值跌至零,而且沒有過兩三年,它的彙率又回來了。

我不是說外彙市場風險很低,相反,短線看,外彙市場的波動率是全球資本市場中比較高的,但正因為波動率大,這個市場的流動性才好,參與者才眾多,機會才更多。目前,全球外彙市場每天的交易量已經超過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大約兩天的交易量就等於全世界一年的進出口商務貿易結算總量,沒有一個投資品市場比的過它。外彙市場的高風險仍然屬於可控的風險。波動性大並不等於暴漲暴跌。事實上,外彙市場每一個主要貨幣對的波動率每日波幅很少超過1美分,這也是為什麼外彙市場都必須引入期貨,引入保證金交易的原因,沒有杠杆,外彙市場就沒有吸引力,而恰恰是分級的高杠杆,使外彙市場充滿吸引力。

全球外彙市場可以說是最成熟的市場,由於交易量巨大,使得交易成本可以降至極低。相比其他市場,外彙交易的傭金非常低。很多貨幣對能以1個點的點差買賣,也就是萬分之一。現在互聯網交易非常方便,國門也形同虛設,在香港等地做外彙買賣,幾百美元就可以開戶了。

遺憾的是,就是這麼近,這麼方便,參與外彙市場投資的中國人卻寥寥無幾。為什麼?因為政府遲遲不願意開放外彙市場,不認可外彙市場的投資功能,導致中國投資者懂得外彙市場的人太少,沒有賺錢效應,自然缺乏吸引力。我相信,未來不久從事外彙交易的人會越來越多,更何況,人民幣要走向世界,一個與世界接軌的外彙市場很快將在中國出現,投資者選擇外彙交易不遠了。正因為此,本書還要多談一談外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