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凶險,大宗商品市場更凶險,它的波動率與黃金市場類似:要麼不動,一動就是大漲大跌,甚至暴漲暴跌。這個市場中小投資者絕不要玩,但很多企業卻不得不被動參與--因為它們需要對衝保護。但是,據我了解,近幾年做大宗商品的大型機構以及企業,虧損麵很大,因為它們不懂得,為什麼曾經瘋狂之極的鐵礦石,能夠從近200美元一噸一直跌至50美元一噸,而且還會下跌;更不懂得,曾經被炒到140美元一桶的原油,怎麼能夠跌至30美元以下,而且還可能下跌?難道全世界尤其是中國人對大宗商品以及能源品的需求一下子全沒了?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虛擬金融市場的殘酷性,凡是帶上金融的帽子,就是暴漲暴跌型!沒有空間,必須砸出空間,拉出空間,大宗商品市場相對外彙市場還是小盤股,尤其是黃金,莊家在其中的手段更多;第二,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高庫存在製約著大宗商品,包括能源品的上漲。漲不上去,自然還要砸!
其實看一看鋼鐵的價格就明白,現在中國市場上的一噸鋼材已經賣不到一噸白菜的價格,一噸鋼材的利潤更是連一根冰棍都沒有了。為什麼呢?鋼鐵廠太多,庫存的鐵礦石太多。
最極端的例子還是原油期貨:在全世界都在炒作“能源危機”的時候,原油被炒到140美元一桶,當時幾乎所有的分析機構包括媒體輿論都在說,未來不久,原油將上漲至200美元一桶。中國政府在前幾年與俄羅斯簽署的一係列原油天然氣采購合同,都恨不得一下子簽(鎖定)50年,而且的的確確也簽了50年,價格都在100美元一桶以上,合同期內不能變!中國政府從2001年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工程”,原則就是越跌越買,直到將國內所有的戰備庫存都裝滿,還要租用海外的倉庫,目前已經在4個國家設立基地儲備原油1,243萬噸,相當於大約9,100萬桶。而國內儲備的原油則是這個數字的十倍。
中國一個勁的增加儲備,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卻一個勁地下行,中國儲備原油(包括儲備五十年不變的采購合同)最多的時候,正是國際原油價格處於高位的時候,綜合計算的進口價大約是每桶80~100美元,而當中國政府已經沒有地方再放這些“不易儲存”的原油時,國際油價開始大跌。2015年十月,我在青島講課時還看到幾十艘大型油輪排隊靠岸卸貨,而這竟是中國政府儲備原油的“強弩之末”,隨著國際市場知曉了中國各地已經裝滿了原油,中國政府也沒有錢再多買了時,原油價格開始暴跌,由此引發大宗商品市場跟著暴跌。很顯然,近兩年投資大宗商品市場,或曰做多大宗商品包括原油,投資者損失慘重。
從中長期看,由於中國的庫存太多,大宗商品市場包括能源品市場很難出現牛市!一個跡象就是:原來中國發改委製定的所謂的“成品油價格定價機製”已經“作廢”,根據中國發改委的最新規矩,未來中國的成品油價格上限是每桶130美元、下限是每桶40美元,市場價格僅在這個區間浮動。也就是說,即使國際原油價格高於每桶130美元,或者低於每桶40美元,中國市場銷售的成品油價格也不超過上下限。其實,發改委規定的僅僅是下限,因為國際市場原油在未來很多年也不會回到130美元一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