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友善,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美德。友善即與人為善,要求人們善待親友、他人、社會、自然。善待親人以和諧家庭關係,善待朋友以凝結牢固的友誼,善待他人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善待自然以形成和諧的自然生態。
我們黨非常重視友善這一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揚。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友善寫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將友善作為公民應當堅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說明友善在化解社會張力、調整社會心態、營造社會和諧的實踐中具有基礎性地位。
在生活中,友善的人總是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友善的舉動總會讓人感到溫暖和感動。在我們的社會中,有很多人正在自覺地踐行著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他們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在詮釋著友善的真諦,折射著時代的光芒,更書寫著時代的感動。
(一)孝老愛親:友善的最基本要求;
2013年5月,中央電視台啟動了“尋找最美孝心少年”的大型公益活動。在眾多獲獎者中,有這樣一位“最美孝心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平睦中學學生梁燕。從懂事起,瘦弱的梁燕就用堅強、執著、辛勤和感恩,細心守護著癱瘓在床的養父,用她美麗的心靈譜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孝道美德的新篇章。
“家中的頂梁柱”
1998年的一天,50多歲的單身漢梁賢江在路邊抱養了剛出生幾天就遭遺棄的梁燕。梁燕6歲那年,養父梁賢江的腰椎增生愈發嚴重,幹不了重活。梁賢江擔心自己走後無人照料養女,就把梁燕的身世告訴了她,讓她去找她的親生父母。可是年僅6歲的梁燕卻很倔強,她認為這個時候養父更需要她,堅持要在家照顧養父。從這時開始,梁燕逐步學會了做飯、養雞喂鴨,8歲時開始挑水回家,10歲時上山打柴……
2008年,不幸再次降臨到了梁燕的身上,養父梁賢江因患腰椎骨髓炎癱瘓了。從此,10歲的梁燕成了家中的頂梁柱。
為了養活自己和癱瘓的養父,瘦弱的梁燕每天淩晨5點就起床做飯、喂雞鴨,幫68歲的養父洗臉擦身,然後趕去上學。下午放學後,梁燕接著挑水砍柴……為了補貼家用,梁燕還學會了編織竹筐等竹製品,挑去鎮上賣。
在梁燕的悉心照料下,養父梁賢江的病情日漸好轉。2011年5月,養父終於能拄著拐杖站起來了。
“縣城讀書我不去了,我要照顧父親”
生活的重擔並沒有把梁燕嚇倒,反而讓她越來越堅強。2011年9月,梁燕在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中,以平睦鎮全鎮第五名的成績,被浦北縣外國語學校錄取。但考慮到無法照顧父親,梁燕主動放棄了這個別人夢寐以求的機會,選擇了去離家3公裏的本鎮初中上學。不管風吹雨打,梁燕每天放學都要往家裏趕兩趟,每天必須走12公裏路,但是梁燕從未抱怨。
2012年10月,養父腦中風昏迷。在病情最危急的七天裏,梁燕寸步不離,悉心地照顧著養父。學校—醫院—家,在養父住院五個多月的時間裏,奔波的梁燕更消瘦了。好幾次,養父望著滿頭大汗的梁燕,不禁哭泣道:“孩子,我對不起你呀,這病也沒法治了,拖累你了,還不如讓我去死了算了。”“阿爸,別胡思亂想了,安心養好病,有我呢!”梁燕一邊幫養父擦去眼淚一邊安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