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的稀缺性分為顯性稀缺和隱性稀缺。顯性稀缺是指對某地區經濟發展產生關鍵影響的人力資本供給不足的現象。隱性稀缺是指受不同地區不同的人力資本形成機製、配置機製和利用機製的影響,導致各地區間人力資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
6.時效性
由於人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人力資本水平會隨著生理上的衰老、個人心智功能等改變而降低,甚至喪失其應有的使用價值。
三、人力資本投資的概念和特點
人力資本投資是指投入一定的時間、貨幣、實物等要素,使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數量提高,並最終體現為生產量增加的一種行為,可以分為投資階段和收益階段。在投資階段,人們通過對原始形態的人力資源進行輸入知識、加工改造、提高能力,使人力資本不斷生成;在收益階段,將形成的知識、體力、技能和經驗投入使用過程,並使之不斷轉變為勞務和產品,為個人和社會創造收益,這個階段中也包括人力資本繼續投資。
人力資本投資與物質資本投資相比較有不同的特點:
1.投資對象的複雜性
人力資本投資對象是單個個體,受不同個體的年齡、性格、偏好、身體素質、受教育水平、技能經驗、學習態度等因素的影響,人力資本投資對象極為複雜,這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本質特征。
2.投資收益具有正外部性
人力資本投資除了可以為投資者帶來經濟利益,還可以為投資者以外的特定個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利益,即“正外部性”。例如,對母親的醫療保健投資不僅可以提高投資者本人的身體素質,還可以提高其後代的生命質量。
3.投資期限長,不確定性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力資本的形成發展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甚至終其一生。投資期的延長,一方麵,使投資與收益間的聯係不如物質資本明顯和直接;另一方麵,增大了人力資本形成中的風險性。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由於人力資本是依附於人本身的,突發的傷殘、死亡等事件,可能會導致前期的人力資本投資效益部分甚至全部消失。
4.收益主體多樣性
首先,勞動者個人可以依賴較高的人力資本存量獲得較高的工資收入、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其次,企業可以提高生產效率,獲取較高經濟利潤;最後,整個社會可以增加稅收、提高國民素質、減少“安全性”財政支出,最終促進經濟和社會進步。
由此可見,人力資本投資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使個人、企業和社會收益遞增。
5.不完全依賴物質生產過程
人力資本投資的作用是開發和積累人的體能、智能、技能,既可以和物質生產過程相結合,例如在職培訓、“從幹中學”等形式的投資,也可獨立於物質生產活動,如接受學校正規教育、醫療保健等活動。
6.投資過程具有可調整性
與物質資本不同,人力資本在人的生命期內可以不斷調整更新。人力資本的形成需要連續不斷的投資,這就要求人們根據經濟發展的趨勢,不斷地調整投資內容和方向,改變自身的技能結構和知識層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
7.流動性差
人力資本可轉移性差,特別是某些僅適用於某類企業或單位的專用技術,一旦離開特定的工作崗位,就失去了使用價值,這又使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進一步增加。
8.特殊的折舊方式
通常,物質資本的折舊與使用年限成比例,使用年限越長,折舊也越大,生產能力降低。由於人的精力具有生理周期性,人力資本存量並不單純地隨著年齡增長而呈現均勻遞減現象。通常,在進入老年期前,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精力會不斷增強,知識與技能越能得到充分利用。否則,如果長期閑置,就會出現退化。進入老年期後,由於衰老速度加快,人力資本折舊率會迅速加大。
9.投資與消費相互融合
物質資本的投資與消費的界限十分明顯。而人力資本投資支出與消費支出相互交錯,例如看電影、購買圖書報刊雜誌、健身活動等既可以看作是投資項目,也可以看作是消費項目,並且某些投資難以準確計量,這給目前人力資本投資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10.投資和收益都難以計量
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支出和投資收益中,都有一些無法直接用貨幣計量的因素。例如,勞動力轉移投資中的心理成本是無法用貨幣或實物來衡量的;上大學和讀研帶來的收益,既包括預期的高工資,還包括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多的就業選擇、更好的生活習慣、更理想的婚姻等非貨幣收益。人力資本的許多正外部性也難以精確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