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積極性的實質
員工的積極性是人們對追求預期目標所產生的一種內在力量。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主要是指員工在心理能動狀態下的行為表現,表現為認知的活躍、情感的強烈、意誌的堅定及行為的高效率。員工的積極性是具有社會性的,由於員工對社會的理想、信念、道德等認識的程度不同,積極性的來源也分三個不同層次。①人生觀的影響。員工的生活從眼前事情看起來是為一些具體目標所推動的,但從深層和長遠來看,生活的根本動力還在於價值目標,在於遠大高尚的人生理想。當員工對客觀利益關係有了正確認識,即把利益理解為包括員工個人需要在內的社會的、階級的、集體的需要,理解為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時,就能夠以明確的、正確的價值目標自覺地指導自己的行為。當員工對社會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有深刻的理解,並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事業心和使命感時,便孕育了一種高尚的人生觀。這種高尚的人生觀一旦形成,就是精神力量,並能轉化成物質力量。這種積極性在員工的行為中長期地起作用。其核心是人的價值觀。②人際關係的影響。員工生活在社會中並與社會其他成員相互聯係。人際關係不僅影響員工的心理狀態,而且對社會群體的社會實踐效果發生重大作用。人際關係對員工的行為會經常性地發生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群體內聚力的基礎,內聚力是群體工作效率發揮的前提。良好的人際關係,成員之間相互尊重、信任、支持和諒解,會使群體中的個人得到情感上和道義上的滿足而產生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工作效益就會提高。這種積極性隨著情感和道義的增進而增進,反之亦然。③需要的影響。需要是員工積極性的動力源泉,員工為改善物質生活條件、學習條件、個人處境和地位以及個人興趣和愛好的滿足而爆發出來的積極性很不穩定,容易變化。積極性的三個來源對每個員工的影響力是不同的,有的起主導作用,有的起輔助作用。在時間上,有時某一來源起主導作用,有時則可以是另外一個。
四、積極性的激勵
積極性的激勵就是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以激發員工的動機和行為的過程。美國學者德魯克在“目標學管理”理論中指出:“要調動人的積極性,重要的是使他們發現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樂趣和價值,能從工作的完成中享受到一種滿足感。”
員工的積極性的內在機製是事物發展的一種內部動力所決定的內在結構功能,具有很大的再生性。員工的積極性的內在機製來源於人的生活需要。員工要維持個體的生存和發展,就產生了各種需要。在這些需要驅使下,產生了認識世界的願望,並且通過自己的行為去改造世界,將欲望變為現實,從而滿足自身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員工的需要也在不斷地擴展和豐富,由低級到高級,由內涵單一到內涵豐滿;由外延較小到外延的多層次擴大。員工的這種不斷擴展的需要,產生於一定的社會物質、精神文明所達到的發展水平,同時又往往高於社會實際水平。正是需要與實際水平的矛盾運動,構成了員工的積極性的內在機製。它賦予人的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內在活力,這種積極性化為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