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李記述李氏家族故實(1 / 3)

李李記述李氏家族故實

訪問人:謝桃坊伍文

訪問對象:李國孝

地點:安仁鎮新區李國孝住宅

時間:2010年6月9日中午

李育滋公館在安仁鎮革新村,據說其幼子李國孝先生住在公館附近。我們到革新村果然見到一座完好的公館。村民說李國孝先生上午曾回來幹農活,現已回到鎮上新居民區。我們驅車回到鎮上新區見到了李國孝先生。他身體健壯,正吃午飯。他邊吃飯,邊和我們談話。李先生談到他父親很節儉,其公館距鎮上約三華裏,遇下雨道路泥濘,李育滋為愛惜新的水膠鞋(當時半統水膠鞋價格很貴),竟赤腳走到鎮上,洗了腳才穿上膠鞋。李育滋很有才幹,文化較高,他擔任公益協進社副社長時,負責處理日常具體事務。協進社的社長劉文彩因文化低,不善於講話,每當處理重大事情時,李育滋和劉文彩並排坐於上座,由李育滋講話並提出處理事件的辦法,然後征求劉文彩的意見。劉文彩表示同意,說很好,就這樣辦。李國孝先生將其堂姐李李著的《走出川康》(黃河出版社,山東濟南,2009年出版)給我們看。李李是作家,現居澳大利亞。她在書中詳細記述了其父親李光普和叔父李育滋及安仁鎮李氏家族的曆史。因此書現不易見到,我們征得了李國孝先生同意拍攝了部分資料,擇要整理如下。

們李家的祖輩是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到四川的。最初住在洪雅縣,後全家遷到大邑縣安仁鎮定居,在此世代務農。先輩的遺風是:為人處世,敦崇仁義,安守純良,恢宏光緒,尊重倫常,樹立修身、齊家、愛國之觀念。

大邑縣安仁鎮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鎮,二十世紀初,它仍舊保持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形成的平衡。雖然它和成都之間僅靠一條泥巴路聯係著交通,但中國社會各方麵變化的信息,仍通過各種渠道傳到這裏。不少立誌上進的年青人陸續走出大邑,到外麵的世界去尋求發展。父親的堂叔李先春(我叫他幺爺爺),是我們李家第一個到成都求學的人。他畢業於成都甲等工業學堂化工科,先後在大邑、樂山、仁壽等地擔任鹽場場長和知縣、知事等職。李先春的發展,讓李氏家族看到一條新出路,一條追求上進、擺脫貧窮之路。

1910年代末,一個春寒料峭的早晨,鄉間小路上走著一個身著自製粗布衣服的青年,穿草鞋的赤腳又紅又腫。他就是我的父親李光普,李家又一個外出謀求發展的青年。此時,他已是四川省高級工業專科學校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寒假快完,正去成都上學。從安仁鎮到成都,起早貪黑要走一整天,他無心欣賞周圍優美的田園風光,隻顧埋頭趕路。

我的爺爺是安仁鎮的普通農民,因為會些中醫,在這窮鄉僻壤被大家尊稱為李太醫,他的名字倒還被人忘了。為了子孫後代不再受窮,他省吃簡用、精打細算,讓三個兒子從小上私塾。即使孩子們長大一點,必須參加田間勞作和打草喂豬,祖父仍要求他們勞作之餘,致力於學習。所以兄弟三人練得一手好字,雖不能說滿腹經綸,也可謂熟讀詩書,懂得中國的傳統道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受族弟李先春的影響,爺爺深知外麵的世界才精彩,所以當父親剛剛長大,即以他綿薄的財力,把父親送到成都求學。讀書期間,父親過著清苦的生活,爺爺給他的生活費,僅夠勉強糊口。

一年夏天,父親染上瘧疾,無錢醫治隻好回家。一路上,寒熱不斷折磨他,一會兒冷得全身發抖,滾倒在路邊;一會兒又熱得大汗淋漓、衣衫濕透。中午,在一陣寒熱發作之後,他口渴難忍,幾乎昏倒在路上。當他靠著路邊的樹幹喘息時,發現鑰匙串上還有一個小錢,趕快取下來換了一碗稀飯,還要了些水喝,才又勉強拖著沉重的步伐上路。半夜,他終於精疲力竭、昏昏沉沉地走回安仁鎮,敲響了自己的家門。

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父親勤奮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畢業後曆任大邑縣實業局技士、局長。

父親十八歲到成都讀書前夕,按照舊俗由爺爺包辦娶了個比他大的農村小腳姑娘,並育有二子一女:大姐李潔芳、大哥李國康、三哥李國寧。

二爸李育滋從二十四軍軍事政治學校畢業後,曾任排長、鹽務查驗局局長等職。1940年,因祖母的墳墓被崇州市(原崇慶縣)惡霸黃鼇抄掉,父親懇請二爸辭官回家,支撐門戶。於是二爸便回到大邑縣安仁鎮,為李家謹守後方,並致力於為家鄉的發展出力。他不愛誇誇其談,態度嚴肅,善思而不苟言笑,常讓人有望而生畏的感覺;他思維敏捷,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冷靜而機智;他還是個非常善良的人,遠近親戚和鄉鄰隻要有困難,他都樂於救濟。安仁不少鄉親得益於他的幫助,他也深受鄉親們的愛戴。

因為二爸不愛講話,一臉嚴肅,我們晚輩都怕他,記得有一次我正一邊跳一邊唱著:“二爸,二爸,豬二爸。”抬頭一看,二爸正站在我麵前,嚇得我目瞪口呆,滿以為大禍就要臨頭,二爸卻笑著摸摸我的頭,一點也不生氣。

從西康建省開始,李氏家族就分居於三地,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彼此關心、相互支持,雖然每個人都走著自己的人生道路,卻又同心同德,為川康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盡力。與此同時,他們也沒有忘記家鄉大邑縣安仁鎮。

離安仁鎮七、八裏地,有一所這裏唯一的、辦在寺院裏的官學(區別於私塾的現代學校)“光相寺小學”,它培養了不少學生,李家的孩子大多在這裏讀過書。但因為沒有正規教室,孩子們都在廟宇的大殿上課,那裏仍保存著一些奇形怪狀的佛像,孩子們總有些害怕;而且僅僅一所小學,已經無力為安仁鎮所有適齡兒童提供學習機會。

三十年代末,李先春離家遠去康定時,仍掛念著安仁孩子讀書的問題,建議李家再建一所小學。果然,不久之後,就由李光普出資,李育滋主持,創建了安仁鎮“春花小學”。學校由父親的族弟李萬樹取名,他采用李先春的“春”和李萬華的“華”(古文“華”與“花”相通)作為校名。學校建在李育滋的公館後麵,共有四間教室、兩間文體用品房、一間禮堂和兩間辦公室,還有操場。這是安仁鎮的第二所官學,也是安仁鎮第一所有正規校舍的現代學校。最初隻有一、二年級,後又增設三、四年級,共有學生一百多人。每天早上,學生們須在總理(孫中山)遺像前由老師教讀總理遺囑,曾在這裏學習過的學生,有人至今尚能背誦些許。

雖然自己家辦了小學,李育滋對“光相寺小學”仍十分關心,這所學校資金困難,沒有設備給學生開設音樂課。他特地從成都購回一台很好的風琴送過去,從此光相寺裏就經常飄蕩著孩子們歡快的歌聲。

民國初年,川西平原連年幹旱,很多地方常年嚴重缺水,河溝經常幹涸,種莊稼全靠老天爺給的一點點雨水。安仁鎮周圍地區平時僅靠榿木河作灌溉之用,但該河水源不足,流程又長,經常缺水,故這一帶有“幹江壩”之稱。急需灌溉時,農民們頂著炎炎烈日,或兩人腳踏水車日夜不休,或一人用工具戽水晝夜不停,尚不能解決莊稼之需。當時民間常說:“有女不嫁榿木河,腦殼就象抱雞婆。”(意思是忙得連梳頭的時間都沒有)。據此,劉文淵提議在崇慶縣開一條河渠,引西河水灌溉缺水地區。這一提議得到鄉人的熱烈響應。

1931年夏,由劉文淵主持,上萬鄉民人手一鋤,人山人海擁到崇慶縣西河桃子湃開鑿起水,一日即成。後來由五十一個士紳慷慨解囊集資,渠道加寬到一丈二。取名“萬成堰”,以紀念上萬農民付出的努力。西河水被引入渠內,灌溉安仁、唐場直至新津一帶十餘萬畝土地,從此,這裏成了水網交織的產糧之鄉,名符其實的天府之國。1942年,“萬成堰”紀念碑在安仁鎮落成,碑上鐫刻著為修造堰渠慷慨捐款的五十一名鄉紳的名字,李光普列第一,李育滋列第四,李章甫(李先春)列第十四(這五十一人中,隻有父親李光普在安仁鎮沒有田產)。2008年,紀念碑在安仁鎮重新聳立,人民記下了他們的名字,永遠不忘他們的貢獻。

1945年,安仁鎮還沒有電燈,晚上到處一片漆黑,有錢人家也隻能靠熒熒油燈照明。那時,劉文彩正籌辦文彩中學,李育滋也參與了籌款。萬事俱備時,卻欠東風,劉文彩為學校沒有供電設備發愁。李育滋知道後立即向康定的李先春求援,正好李先春修建的升航水電廠第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就把一台乃飛廠(LifeCo)造的立軸軸流式水輪機及3相230伏25千伏安同步交流發電機不遠千裏運到安仁鎮,電機暫放於劉湘家,交由李育滋贈給文彩中學,文彩中學也得以順利開學。這是安仁鎮開辦的第一所中學,李育滋因此擔任了這所中學的副董事長。這部發電機一直為文彩中學師生輸送光明,直至60年代。

1947年6月30日起,成都連續發生大暴雨,暴雨迅速彙成特大洪水,給成都平原造成巨大災難。暴雨波及川西十四個縣,大邑縣安仁鎮亦在其中,農彎、江林、何林一帶均被淹沒,房舍和即將收獲的穀子都泡了湯。當時一些有名的軍閥屯積居奇,哄抬糧價,企圖利用水災牟利。還記得父母曾帶著嘲笑的口吻說:“看來大水不賞他們的臉,把他們屯積的米衝了出來。現在不但賺不到錢,還丟了臉。”

二爸李育滋和父親商量,兄弟倆一致決定打開自己家的糧倉放糧賑災,無償發給每戶受災人家兩鬥糧食(每鬥合四十四斤),以解鄉親們的燃眉之急。

李育滋是個不苟言笑的人,心地卻很善良,他樂於幫助有困難的鄉親,在安仁鎮大家都尊稱他“李二老爺”。

安仁鎮有個叫潘德全的人,田地全無,又沒有手藝,找不到活幹,隻有破爛低矮的茅草屋幾間,老母眼瞎,其妻又是半癡呆,加上兩兒一女,全家六口人,生活無著,隻能吃糠咽菜,眼看一家老小一個個奄奄待斃。李育滋知道後去到潘家,說:“老潘啊,你家這麼困難,為什麼不來找我說一聲呢,你來我家當長工,怎麼樣?”潘德全喜出望外、千恩萬謝。李除每年給他四百斤大米和一匹土布外,每月還給他兩雙草鞋錢和理發費,這還是解決不了他全家的生活問題。李又建議他再租幾畝地種,但潘德全既缺少農具和肥料,又沒有耕牛,沒有租地耕種的能力。李育滋便無償借給他一條牛喂養和耕地,每天盡量縮短潘德全做工的時間,讓他可以再租幾畝地耕種,潘家老小才終於能夠豐衣足食。潘德全對他感激涕零,他說:“我的運氣怎麼這樣好,遇到李二老爺你這麼好的人,要不然我一家人早就餓死了,你救了我們一家的命,我下輩子變牛變馬也要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說著他掉下了眼淚。

從成都來了一對姓黃的夫妻,在安仁鎮開一家西醫診所。那時外地人想在安仁鎮站住腳謀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幾個流氓經常去他那裏滋事騷擾,因為在安仁鎮人生地不熟,他們隻好忍氣吞聲。李育滋知道後,叫他哥哥的副官龔凱把流氓抓到診所。流氓見到李二老爺與醫生夫妻坐在一起,知道東窗事發,嚇得跪在地上拚命求饒。李嚴厲地說:“安仁鎮好不容易來了西醫,你們居然敢來搗亂,大家以後還看不看病了?”他懲治了豪強,也震懾了其他地痞,從此,黃家夫妻倆安心在安仁鎮正當行醫,平安無事。

大名鼎鼎的劉文彩是個半文盲,他任公益協進社總社長期間,在公眾麵前講話經常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很多時候隻好請二爸代他出麵講話。因為李育滋哥哥和劉文輝的特殊關係和他的足智多謀、很有文才,在安仁地區也很有威望,劉文彩請他任公益協進社副總社長。他還擔任安仁鎮學會會長,主管光相寺小學、春花小學和文彩中學,那時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文”的方麵,努力為安仁鎮營造一個安定和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