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申遺專題研究 蜀道遺產與區域文化(1 / 3)

蜀道申遺專題研究 蜀道遺產與區域文化

譚繼和

內容提要:“蜀道”遺產應是指它的狹義內涵,即川陝金牛道為主體的隴蜀道的統稱。它包括劍門道、石牛道,翻越秦嶺的褒斜道、陳倉道、儻駱道、子午道等眾多線路。“蜀道”線路遺產有多種多樣的文化特色。現在需要促進“蜀道研究”思路的轉型:一是由以單純線路的研究為重,轉向以地方文化板塊與蜀道曆史發展的關係為重的研究。二是由線路上分布的各民族單向的研究,轉向各民族凝心聚力、和諧發展與蜀道曆史發展的關係的研究。三是由路線名稱、線路考據、地名考據為重的研究,轉向蜀道線路各個連接點,特別是生長出的城鎮市場網絡體係的研究為重。四是在加強物質遺產研究的同時,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關鍵詞:蜀道;文化遺產;巴蜀文化;秦隴文化;中原文化;蜀道研究

四川文化線路遺產非常豐富。向北有川陝金牛道,向東有川鄂三峽路,向南有川滇五尺道,向西南有邛笮道。如果細分,每個方向還有若幹條文化性的線路。西南方向的線路還通向緬甸、印度,直到大夏(阿富汗),這條秦漢時期的國際線路,在20世紀80年代被李紹明、童恩正、林向等學者取名為南方(或西南)絲綢之路。這多是指巴蜀南北縱向的通道。到唐宋時期以後,巴蜀與西向少數民族的貿易發展起來,西向橫貫線路的重要性突顯出來,被稱為茶馬古道或鹽茶古道。從先秦至今,巴蜀不少地區留下了數量不小的線路遺跡遺存,留下了線路肌理和線路分布脈絡,留下了因線路交通而形成的名城古鎮網絡體係,留下了不少自然人文勝跡,這就是我們今天保護和研究的線路文化遺產的主要內容。今天討論“蜀道申遺”問題,需要在這眾多線路遺產中,找出一條代表性很強、地標性很突出、曆史根脈傳承遺存遺跡豐富、巴蜀特色個性特別鮮明的古道,命名為“蜀道”。這條“蜀道”的曆史地位和現實影響,均與世界文化線路遺產的要求名實相符,這就是我們今天需要完成的研究任務。我以為這條線路應以金牛道(或稱石牛道)為主,給它加個“蜀道”的名稱,庶幾符合“申遺”的要求。

一、關於“蜀道”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今天“蜀道”遺產一名,應是指它的狹義內涵,即川陝金牛道為主體的隴蜀道的統稱。不是指它的廣義外延,即四川盆地四出古道的統稱。它的起點是成都,它的山川靈脈的亮點是劍門和秦嶺,它的古城古鎮的結晶是利州、昭化、巴中、劍南、雍邑(鳳翔)、漢中、城固,直到關中長安,它包括劍門道、石牛道,翻越秦嶺的褒斜道、陳倉道、儻駱道、子午道等眾多線路。它的特色是“千裏棧道”或曰“棧道千裏”。

這樣命名有它的曆史淵源。曆史上,最早最突出的稱謂和特色是“蜀道難”三字。早在漢代樂府古相和曲中就有《蜀道難》一曲,證明“蜀道”一詞出現在漢代,最初是同劍門關地理的險峻聯係在一起的。從南朝梁簡文帝到唐代李白,其間有十餘首《蜀道難》詩作問世,“蜀道”一詞遂廣為人知。

先秦時期,蜀王與秦惠文王相會於雍,開辟石牛道,翻秦嶺,過劍門,留下了秦蜀互相嘲笑、五丁力士開山、秦五婦望夫石等奇幻的神話故事。開辟這條路是非常艱辛的,經過了“地崩山摧壯士死”的大地震,創造了“天梯(木棧)石棧相鉤連”的棧道奇跡。這條道路在曆史上起了極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度是秦隴與巴蜀之間的唯一通道。所以,《史記·貨殖列傳》說這條線路的特點是“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隙”字,按照《史記集解》引徐廣的解釋:“隙者,間孔也。地居隴蜀之間要路,故曰隙。”“隙”就是秦隴與巴蜀之間唯一有孔隙交通、貨物交流並多商賈的要道,依賴“褒斜館轂其口”,且是唯一“以所多易所鮮”的通道。不少隴與蜀的“富商大賈”由此而“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直到漢代,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蜀地饒產卮、薑、丹砂、石銅鐵竹木之器,其市場影響範圍已擴展至整個西南以及西北部分地區。向北通過褒斜道,與長安相連接,成為以長安為中心的全國商業網的一部分。當然,隨著曆史的發展,與這條路伴生的有好幾條通向秦隴和中原的線路,都可算在這條蜀道內,但它的主幹道路是金牛道(石牛道)。具體地說,指的是三穀四棧道。明人王士性《廣誌繹》說:“自秦入蜀有三穀、四棧道。三穀者,其西南曰褒穀;南曰駱穀,從洋入;東南曰斜穀,從郿入。”“其棧道有四出:從成、和、階、文出者為遝中陰平道……從兩當出者為故道(即陳倉道)……從褒、鳳出者為今連雲棧道……從城固、洋縣出者為斜駱道……”這“三穀四棧”是“蜀道”的狹義概念。杜甫詩裏講的“漢北”“巴西道路”,“漢北”指褒斜,巴西指“綿漢成都”(見《王命》一詩),也是用的這個狹義。我們今天“申遺”,應該根據前人這些中心概念,使用“蜀道”概念的狹義,即指金牛道為主幹的三穀四道。這條路在唐代稱為“石牛道”,又稱為“劍閣道”,又稱為“飛梁閣道”,這些稱謂見於《元和郡縣圖誌》“劍南道普安縣”一條中。這是線路文化曆史發展的結果,是古已有之的名稱,與“南絲路”這個今人名稱是完全不一樣的,其文化符號學的意義顯然更為深厚。

“蜀道”概念,除了上述狹義內涵以外,還有廣義外延的一麵,這也是交通文化的曆史發展,特別是唐代以來交通文化曆史發展的結果。杜甫詩裏多次提到“蜀道”,有時指狹義,如《石櫃閣》、《奉漢中王手劄》等詩;有時又指廣義,包括江峽,如《黃草》、《贈虞十五司馬》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