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胡林翼是以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起家的,他們的軍事思想,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但是,曾胡善於從曆史和現實中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注意吸收和繼承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尤其是曾胡是以理學家的身份談兵的,理學是其兵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這種濃厚的理學背景使得曾胡對中國傳統兵學從範疇到體係都做了重新的詮釋,從而提出了大量富有借鑒意義的命題,如治軍方麵的“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帶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般”;“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用兵方麵的“兵可挫而氣不可挫,氣可偶挫而誌不可挫”;“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戰陣之事,恃強者是敗機,敬戒者是勝機”;“用兵之道,全軍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敵為上策,得城池次之”;“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故善用兵者,每喜為主,不喜作客”;“軍事之要,必有所忌,乃能有所濟;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等。這些極富理學意蘊的兵學命題,深深地植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推動了中國傳統兵學的發展,體現了理學思想的深刻性,而且通過對傳統兵學範疇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自先秦以來即存在的兵學與儒學的對峙與緊張,促進了宋明以來兵學與儒學合流的進程。胡林翼所說的“兵事為儒學之至精,非尋常士流所能及也”,便透出了兵儒合一這樣一種信息。這對於傳統兵學地位的提升,應當說是有意義的。
《曾胡治兵語錄》各章都附有蔡鍔的按語。這些按語或者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歸納,或者是對曾胡言論的評述,或者是借題發揮,闡明蔡鍔自己的思想。蔡鍔對於曾胡“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的思想十分欣賞,認為帶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可付之一炬”;對於曾胡“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的思想,蔡鍔也十分崇尚,認為這是“扼要探本之論”,並將其忠君衛道的內容轉換為救國救民的大義,從而為這個命題賦予了新的內涵。蔡鍔還從曾胡“以主待客”的作戰指導思想受到啟發,對西方軍事思想中的“極端進攻”作了批判分析,提出中國在反侵略戰爭中應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反映了蔡鍔軍事思想的過人之處。由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階級局限性,蔡鍔在按語中多次對曾胡二人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罪行進行稱誦,並稱太平軍為“粵匪”等。凡此等等,請讀者朋友注意鑒別。
三
《曾胡治兵語錄》成書於1911年夏。1917年蔡鍔去世一年後,上海振武書局首次公開印行,梁啟超為之作序。1919年李根源於廣州重印。1924年蔣介石增輯《治心》一章,以《增補曾胡治兵語錄》名義印發黃埔軍校作為教材。1943年八路軍軍政雜誌社曾出版《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下發部隊。解放後因政治原因該書一度絕版。近年解放軍出版社與遼沈書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兵書集成》第50冊由上海振武書局影印再版,巴蜀書社也組織力量重新將增補本譯成白話出版,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兵書名著精華(文白對照)》亦選譯了部分內容。
梁序
鬆坡既死於國事,越一年,國人刊其遺著《曾胡治兵語錄》行於世。世知鬆坡之事功,讀此書,可以知其事功所由來矣。自古聖賢豪傑,初未嚐求見事功於當世也。惟其精神積於中,著於外,世人見之,以為事功耳。閱世以後,事功或已磨滅,而精神不敝。傳之後世,遭際時會,此精神複現為事功焉。鬆坡論曾、胡二公之事,謂其為良心血性二者所驅使,則鬆坡之事功,亦為此良心血性所驅使而已。曾、胡二公,一生競競於存誠去偽,鬆坡於此,尤闡發不遺餘力。精神所至,金石為開,二公屢言之,鬆坡亦屢述之。二公之言,不啻詔示鬆坡,使其出生死,冒危難,掬一誠以救天下之偽。則雖謂鬆坡之事功,皆二公之事功可也。鬆坡自謂身膺軍職,非大發誌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屬,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今鬆坡得所歸矣,而救國誌願,曾未達其萬一。護國軍之起,僅使民國生死肉骨。如大病方蘇,元氣已傷,將養扶持,所需於事功者,正複無限。來者不可見,惟恃此耿耿精神,常留存於吾國民隱微之間,可以使曾、胡複生,使鬆坡不死,以解除日後之千災百難,超苦海而入坦途。而此語錄十餘章,實揭吾國民之偉大精神以昭茲來許者也。
民國六年四月新會梁啟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