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空拔罐法是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形成負壓,於是罐體吸附於選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點),使皮下及淺層肌肉充血,刺激人體皮部、經筋、經絡穴位以達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平衡陰陽、促進新陳代謝、調動髒腑功能的一種非藥物自然物理生態療法。
中國真空拔罐法是在傳統拔罐(如火罐、竹罐等)基礎上不斷改進並結合現代科技研製而成的。傳統拔罐法在我國有悠久曆史,遠古時代人們即把動物的犄角(如牛角等)製成筒狀,用來吸傷口內膿血與治療癰疽,故拔罐法古稱“角法”。拔罐療法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書中即有以角治療痔瘡的記載。西晉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不但記述角法而且對角法的適應證與禁忌證提出了見解。唐代王燾在《外台秘要》中記載了竹罐製作及使用方法。唐代將醫科分為體療(內科)、瘡腫(外科)、少小(兒科)、耳目口齒(五官科)、角法(拔罐療法)5科,說明唐代拔罐療法已成為一門比較完整成熟的學科。宋代醫家如王懷隱等在《太平聖惠方》中對角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做了明確的規定,即紅腫高大、陽證實證為拔罐適應證,癰疽初起或陰證或半陰證屬拔罐禁忌證。
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以及《瑞竹堂經驗方》、《濟急仙方》等都對拔罐療法進行了豐富與發展。從文獻上看,拔罐療法從漢、晉、唐、宋直至明代雖然在罐器製作與選材以及吸附方法等方麵都有所發展,但在臨床方麵仍以治療瘡瘍外科疾病為主。而清代拔罐療法在各方麵均有長足發展。如吳謙在《醫宗金鑒》中有針刺與拔罐結合使用的記載。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拔罐(火罐)的出處、形狀、適應證、使用方法等都有簡要的描述。“火罐,在江右及閩中皆有之,係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或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巔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合於肉,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患者自覺有一股暖氣,從毛孔透入,少頃火力盡則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水氣出,風寒盡出,不必服藥。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症。”可見當時“火罐”已有專門製作生產且在市場上銷售,反映了當時拔罐療法已廣為大眾所接受和使用。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老式火罐、竹罐等傳統罐由於本身的局限性,已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從操作方法上看,火罐投火法操作不慎可燙傷患者肌膚,從傳統罐製作取材方麵看,動物犄角有不容易收集且口徑不統一等缺點,陶瓷、玻璃罐怕摔易碎,陶瓷、金屬、竹木罐又不易及時觀察皮膚表麵的變化。綜上所述,傳統罐有口徑單一、容易燙傷、易於損壞、不易觀察、適應證少、不易起罐、負壓不易調節等缺點,已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的要求了。真空拔罐療法從各方麵較傳統拔罐都有了長足發展。首先在罐體製作材料方麵,從動物犄角、陶瓷、竹木、金屬、玻璃發展到現在的樹脂注塑,克服了傳統拔罐器口徑單一、易於損壞、不易觀察、不易起罐等缺點。在拔罐罐體內負壓形成方麵,從煮水排氣、燃火排氣、擠壓排氣發展到現在的抽氣槍直接抽氣。克服了傳統拔罐容易燙傷皮膚、不易調節負壓、不易起罐等缺點。在臨床治療方麵,從單純吸拔膿血,治療瘡瘍外科疾病,發展到現在能治療內、婦、兒、外、骨傷、皮膚、五官等科數百種病症。尤其它操作容易,無不良反應,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真空拔罐器具有以下優點:①罐口尺寸多樣,適用於人體大多部位(穴位、病灶點)拔罐。②罐體透明,易於隨時觀察患者皮膚表麵出痧等變化。③罐口形狀有平罐(適於走罐、留罐等)、波形罐(關節罐,適於關節或其他非平坦部位的拔罐)。④罐內負壓可調節,且負壓大而持久。⑤易於操作,無明火燙傷之慮。⑥起罐容易、安全,不會出現傳統罐起罐不易的問題。⑦經久耐用,不怕摔打(1米高以內自然落地不會損壞)。⑧重量較輕,攜帶方便。
第一節 真空拔罐療法的原理
中國真空拔罐健康療法簡稱拔罐法,是中醫非藥物療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屬中醫外治法範疇。拔罐施術部位是人體的體表,屬經絡中的皮部。皮部是皮膚按經絡係統的分區,是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區,它和經絡不同之處在於經脈是呈線狀分布,絡脈是呈網狀分布,而皮部則是“麵”的劃分。所以針刺主要在“點”,拔罐(包括刮痧等外治法)主要在“麵”。皮部是經絡在體表的反映,《素問·皮部論》論述了十二經脈與十二皮部的關係:“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十二皮部的劃分是以十二經循行分布為依據的,即十二經脈都各有分支之絡,這些絡脈浮行於體表,有各自的分布區域,因為經脈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為十二,手足六經相合則稱為六經皮部。經脈的分支為絡脈,皮部又可說是絡脈的分區,故《素問·皮部論》又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經絡的關係對診斷、治療疾病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