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者前言(1 / 3)

本書收錄的是德國學者瓦爾特·本雅明《拱廊研究計劃》的幾篇完成稿。

本雅明的名字在中國人文學界已經是耳熟能詳了。關於他的《拱廊研究計劃》可能還需要向讀者做些簡單的交代。

拱廊研究計劃(德文:Das Passagen-Werk;法文:le livre des Passages;英文:The arcades project)是本雅明對巴黎19世紀城市景觀的研究。拱廊是覆蓋了玻璃頂棚的商業步行街,是現代大型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前身。巴黎的拱廊始建於18世紀末。進入19世紀,拱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拱廊集先進的建築成就與繁榮的商業展示於一身,成為19世紀到20世紀前期巴黎最重要的景觀之一。本雅明的拱廊研究是以巴黎拱廊為切入點展開的一項批判性文化研究。

這項研究計劃的緣起是這樣的。1925年,一條著名拱廊“歌劇院拱廊”被拆毀。這件事刺激了超現實主義作家阿拉貢。阿拉貢以歌劇院拱廊為背景寫了一部小說《巴黎的鄉下人》。1927年,旅居巴黎的本雅明讀到這部小說,受到觸動。用他的說法:現代人的歡樂與其說在於“一見鍾情”(love at first sight),不如說在於“最後一瞥之戀”(love at last sight)。巴黎的拱廊在19世紀被視為現代性的成就和象征(本雅明稱之為“19世紀最重要的建築”),竟然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就被拋棄,成為讓人憑吊的“古代性”廢墟。拱廊拆毀所引起的失落感,讓本雅明敏感地意識到現代性的非永恒特征、變動不居性。

在當時的語境中,現代性與資本主義是一個硬幣的兩麵。本雅明親身經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劇和戰後的經濟蕭條後,懷有一種“浪漫主義的反資本主義態度”(盧卡奇語)。在女友拉西斯等人的影響下,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他很自然地將20世紀視為資本主義的“末世”(列寧說的“最後階段”)。因此,他產生了通過巴黎拱廊這樣一個大都市異化景觀來研究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盛世”(high capitalism)的計劃,即巴黎拱廊研究計劃。當然,他是“通過現在研究過去”,他所選擇的過去因素是遺留到現在的。他真正關注的是“盛世”如何導致了“末世”(大蕭條、法西斯主義等等)的到來。

《拱廊研究計劃》既是關於一座城市的研究,也是關於一個時代的研究。本雅明自己明確地說:“正如關於巴洛克的著作(指他的專著《德國悲劇的起源》)是從德國的角度研究17世紀,這部著作將從法國的角度揭示19世紀。”他的計劃是,用大量的材料建造一個“具有秘密聯係的世界”、編纂一部關於一個時代的“魔法百科全書”,揭示一個時代的“辯證意象”。

從1927年開始,到1940年本雅明自殺身亡,《拱廊研究計劃》延續了十幾年。它是本雅明最後十幾年所守護的一個陣地。在法西斯的威脅日益迫近之時,可以說,正是為了完成這項研究,本雅明不願離開法國和歐洲,以至付出了生命。

這項研究沒有完成,但是本雅明留下了一份恢弘的思想學術遺產。他留下了兩個箱子的手稿,其中主要是《拱廊研究計劃》的筆記,包括摘錄的資料、隨時記錄下的思考以及片片斷斷的初稿。後人將這些筆記和提綱整理後,編成德文版的《本雅明文集》第5卷(該卷標題: Das Passagen-Werk,1982年)。英譯本《拱廊研究計劃》(The Arcades Project)於1999年出版。德文版和英文版的正文部分都有900頁之多。

嚴格地說,《拱廊研究計劃》的完成稿隻有兩篇提綱和兩篇關於波德萊爾的論文。而這幾篇完成稿都是在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敦促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