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治學不為媚時語(1 / 1)

顧炎武與友人書曾雲:“嚐謂今人纂輯之書,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采銅於山,今日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所鑄之錢既已粗惡,而又將古人傳世之寶舂銼碎散,不存於後,豈不兩失之者乎?承問《日知錄》又成幾卷,蓋期之以廢銅。而某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複尋究,僅得十餘條。”(《亭林文集》卷四)以“采銅於山”與買舊錢以鑄劣幣相對照,與焦裕祿“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寓意相通;就史學而言,則如同章學誠所雲“筆削謹嚴”、“別識心裁”,然後庶幾能得佳作。以亭林之博學多才,早夜誦讀,反複尋究,一年“僅得十餘條”,此《日知錄》所以曆經300餘年而魅力仍不稍減。

真正的學者與真正的科學家、藝術家一樣,都具有超越世俗的純真與虔誠。工作對於他們來說,奉獻更重於謀生,其終極目的則在於追求更高層次的真善美。唯有如此真誠,才能不趨附、不媚俗、不作違心之言。也隻有這樣的心術,才能獲致“穢史自穢,謗書自謗”這樣的覺悟。而現今專事剪刀糨糊、電腦拚接,剽竊之法日巧,附會之智愈工,以出書多而且快自炫之徒,對此能無愧怍?

對真善美的追求,不僅需要毅力,需要膽識,更需要大無畏的氣概。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這是我國數千年來士大夫的優良傳統,也是真正的學者區別於政客、市儈的根本特征。真實是史學的生命,求實存真是曆史學家無可推卸的天職,因此也就更加需要孟子所提倡的大丈夫剛直的浩然之氣。

楚圖南前輩為戴震紀念館題詩雲:“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後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常以此語自勉並勉勵青年學者。我認為史學應該保持自己獨立的科學品格,史學家應該保持獨立的學者人格。史學不是政治的婢女,更不是金錢的奴仆。優秀的史學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可以為全人類所共享,流傳於千秋萬載,這就是真誠的曆史學者終生追求的學術永恒。盡管史學在社會上暫時受到冷落,但曆史學者千萬不可妄自菲薄,必須保持學者的尊嚴與良知,以高品位的學術成果爭取社會的理解與支持。我深信,除非是史學自己毀滅自己,隻要還有一個真正的曆史學家存在,史學就絕對不會滅亡。何況當今真正的史學家何止一個,有的是一批乃至一大批。勇敢地迎接權勢與金錢的挑戰吧,史學與史學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