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春,由胡喬木建議,經中宣部、統戰部同意,由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近代史研究所和華中師範學院共同籌建中國社會曆史調查委員會,楊東蓴任主任委員,劉大年、黎澍任副主任委員。王來棣、周天度、王公度、劉望齡和我負責具體籌備工作。4月3日,在近代史研究所開籌委會的成立會,楊東蓴就社會曆史調查的重要性作了長篇發言。東老平生謹慎。建國後很少寫學術性文章,這次發言多少能反映他的某些學術見解。現根據當時筆記,摘要如下:
當前史學界有幾種偏向:1.抄舊材料,貼新標簽;2.有框框,無材料;3.找孤證,以說明自己觀點;4.隨意引用解釋經典著作。恩格斯說過,在舊社會,資料和曆史可以用錢來買。
《列寧全集》卷一第443―444頁,《民粹主義的經濟內容》一文即曾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
恩格斯寫《英國工人狀況》,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包括所見、所聞、所讀。恩格斯還高度評價摩爾根花了40年時間生活在印第安人中間進行調查研究,《古代社會》是堪稱劃時代的少數作品之一。《古代社會》一書的序言可供我們參考。
據拉法格回憶,馬克思引用過的材料,幾乎是百分之百準確。
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以及有關帝國主義的筆記亦可參考,包括對待材料的態度、研究過程及分析問題的方法都值得學習。
從《列寧全集》第一、二卷對民粹主義的批判到《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都包含大量調查研究成果,特別是對皮爾木省的調查,均可供參考。
生物學家達爾文寫《物種起源》也花了20年時間,大部分精力都用於調查研究。
我國現代文學家也有這方麵的好榜樣,如茅盾的《子夜》、《春蠶》,周而複的《上海的早晨》等,都是建立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決不是全憑想象。
希望大家充分認識社會曆史調查的意義,決心做無名英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物質不滅。有其功,不由我居,其功自在。
當時楊東蓴講得很多,但我記得較少而又殘缺不全。不過時至今日,這些話仍有警世作用,故節錄如上,以表示對這位前輩學人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