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唐紹儀手書山田良政(1 / 1)

墓誌銘原稿

海外友人曾於十餘年前寄贈此稿複印本,由於複印技術精良,墨色鮮明,筆力遒勁,幾可亂真,誠佳品也。全文如下:

在昔美利堅獨立,而法之拉飛德助之,希臘革命而英之擺倫助之,皆於曆史為美談。中國革命仆專製為共和,由醞釀時代底於成功,凡數十年,其間有日本義士仁人起而為助。蓋一國革命應於當時政治之不平,而人民乃生其抵抗。先覺者建自由平等之幟,以次磅礴普遍,而為多數人心所歸,鼓吹主義者其功固大。而臨時之努力奮鬥,不啻予國民以實物之教訓者,尤當重視。用是能前仆後繼,至建其最初之目的而後已焉。則夫本於道義之同情,犯難相助,雖犧牲其生命而不悔,此其人非尋常聲氣應求之可比,宜乎曆史家以為美談。墨子曰:視人之家若其家,視人之國若其國。兼愛大同之旨,今世猶未可望。然而仁人義士之心,則初不囚於狹隘國家主義。故國際公法,一國有內亂,他國不能幹涉。然以個人而為他國革命致力者,則政府不負其責,亦所以尊人道正義與個人之自由也。吾國以共和主義起兵革命,實始於惠州之役;而山田良政君死其事,殆外國義士為中國革命犧牲者之第一人。餘未嚐識君,而得交君弟純三郎,知其奔走中國事業,革命十餘年如一日,蓋能竟君未成之誌者。去年君弟既以君骨歸葬,今秋複為泐碑。餘因為文以誌景慕之意,俾後人有所觀感焉。

中華民國八年九月十三日撰 唐紹儀

山田良政(1868―1900)於1890年來華,任北海道昆布會社(海帶公司)上海支店職員。戊戌政變後曾助王照逃往日本。1899年在東京結識孫中山,1900年死難於惠州之役。孫中山稱之為“外國義士為中國共和犧牲者之第一人”。

唐紹儀(1861―1938),廣東香山人,與孫中山同鄉,為中國早期留美幼童之一。1885年回國,曆任稅務、海關等涉外官員。1907年任奉天巡撫,1910年任郵傳部尚書。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後,任袁世凱內閣全權代表前往上海參加南北和談。1912年3月任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不久為維護《臨時約法》既定原則辭職離京。以後參加護法運動,1917年任護法軍政府財政部長,次年複被推為軍政府七總裁之一。1919年充南方軍政府總代表,與北京政府代表進行和平談判,為山田良政寫墓誌銘即在此期間。唐雖出身於晚清官員,與袁世凱關係亦深,但由於早年在國外受過現代教育,思想比較開明,所以能促成民國誕生,並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一係列鬥爭。馮自由曾給以很高評價:“考先生生平,素以骨鯁風節聞,自清季作吏以迄於今,不慕虛榮,不畏強禦,數十年如一日。人有以非禮或不義幹之者,輒遭白眼,時人莫不敬之憚之。或有以少川為高傲峭直,不合時宜者,餘以為此適足以表示其人格之純潔及偉大,誠非世俗朝秦暮楚爭權奪利之流所可同日語也。”(《革命逸史》第二集“唐少川之生平”。)

從銘文可以看出,唐在政治思想上已與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派保持一致。但把1900年惠州起義作為共和革命之始,則不同於孫中山把1895年廣州起義當做“第一次革命”。可能唐紹儀認為廣州乙未之役未經發動即已流產,不足以看做是一次正式起義吧?銘文還把外國誌士自願參與他國革命與幹涉他國內政區別開來,這正說明唐紹儀不乏國際法知識,作為民國第一屆國務總理堪稱當之無愧。過去我們對他了解不夠,評價難免偏頗,那是有失曆史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