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訪美日記(1979.9.29―11.6)(3 / 3)

中午與羅特格斯(Rutgers)大學教授吳應□長談,其代表作為《現代中國的軍國主義:以吳佩孚為個案》。吳雲:美國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者有兩派,一派較保守,以哥大韋慕庭(Martin Wilber)等為代表,曾帶頭在《紐約時報》反對中美建交;一為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的年輕新左派,以周錫瑞、黃宗智為代表。新左派打擊麵過寬,有時不免把若幹中間人士逼向右轉。

下午在東亞研究中心講演,介紹大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現狀及趨向,到會者甚為踴躍,討論亦熱烈。

晚與紐約地區研究中國之許多學者聚餐暢敘,飯後紐約市立大學唐德剛教授熱心陪同步行回寓所。唐抗戰時為國立八中學生,我讀九中,均係安徽籍師生為主的學校,因此唐稱我為老同學,我則尊之為“大學長”,因他讀高三時我才讀初一也。唐畢業於中央大學曆史係,1947年考取公費留美,在哥大攻讀博士學位,曾任該校東方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多年,負責口述曆史(Oral History)計劃。曾協助李宗仁寫回憶錄凡70萬字,亦曾協助胡適寫回憶錄。據稱,哥大收有黃郛私藏文獻3000餘件,顧維鈞文獻37箱。曾發現高崗、饒漱石致吳鐵城(前國民黨上海市長)信,請吳求見艾森豪威爾,助彼等在華南獨立,此函寫於1953年。此事奇特,未知確否,姑記於此。

10月23日上午艾羅(Peter Iaro,猶太人)陪同參觀聯合國,先至23層秘書廳中文處,與台灣諸友敘談甚歡。邵子平等導遊,參觀安理會、大會堂、代表休息室、聯合國圖書館等。

中午回哥大,與黎安友(Adrew J。Nathan)、劉易士(Charlton M。 Lewis)兩教授共進午餐,談今後交流問題。黎之代表作為《北京政爭,1918―1923》(Peking Polities,1918―1923)。其妻為轟動一時的《江青傳》作者,亦在哥大任教,據說“文革”後此書減價已久,仍滯銷。

晚間曾小萍邀同研究生熱情餞別。

回旅舍,聯合國中文處花俊雄、□福輝、龔忠武、吳章銓、王誌超諸同仁前來話別,綜論國外史學研究情況,並分析比較國內外史學之得失,提供信息頗多。

10月24日上午香港研究生朱立芸陪同參觀自然曆史博物館,規模宏偉,內容豐富。沿途朱介紹哥大情況甚詳,說該校政治性太強,政治係教授問題尤多,有歧視華裔研究生傾向,故擬轉學。研究生每年學費4000餘元,夥食每月約70元(女生食少),明年打算回大陸觀光。研究課題為辛亥革命與保路運動。家在香港,為幾代人同居之大家庭。

中午馬丁趕來陪同餐敘,隨即與朱送至紐約長途汽車站,依依話別。

汽車下午2時半出發,4時到達普林斯頓。劉子健、懷特(White)兩教授來接,住該校招待所,為一富商捐贈之豪華別墅。晚間子健到中國餐館宴請,陳學霖教授作陪,還有三台灣研究生,其中兩人攻明史,一為藝術史,均誠樸友好,想訪問大陸。

飯後子健介紹情況:普大小而精,重質量,本科生隻4000餘人,研究生1000餘人,教授為數較多。處於紐約與華盛頓之間,學生願意來,有十幾個研究所,相當於北京中關村。威爾遜總統私人檔案存此處。世界史以近現代見長,無人研究印度史。建議:(1)逐步交流,互派訪問學者,兩個月以內此間可提供食宿,時間長者中國需出錢。限於粗通英語的宋、元、明和清初曆史研究者。(2)鼓勵成績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來讀學位,須交學費,但可設法申請獎學金或工讀。(3)請普大學生去中國教英語,花費少,並可為中國培養友人,來中國前需學教學法。(4)發動旅美華人搜羅複本圖書、多餘刊物,寄贈國內,互通有無。子健畢業於燕京大學,曾任前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翻譯,後來美留學,獲匹茲堡大學博士學位,專長為宋史,對祖國一往情深。

10月25日上午懷特(Lynn White)陪同參觀普大校園,介紹愛因斯坦當年工作室。會晤原金陵大學曆史係校友陳大端。大端1949年到台灣,為台大曆史所首屆碩士生,後赴美在哈佛得博士學位。曾參與該校東亞研究中心之中國政治經濟研究計劃,代表作為《清朝琉球國王的封疆》,現在普大教中文兼為研究生開清史課。大端在金大高我兩個年級,對我頗多照拂,海外相遇,快何如之。

參觀葛斯德(Gest)東方圖書館,由陳代理館長(女)介紹:葛係加大拿電器工程師,漫遊各地,見多識廣。曾患眼疾,以中藥療效最好,遂委托一美國海軍軍官代為搜購中國醫藥書籍。後擴大範圍,注意收明版書,亦有少量宋版。藏書起先置於一加拿大高校,後賣給普林斯頓,凡10萬餘冊。開始不知其價值如何,經胡適鑒定,認為確有許多珍本。胡適在20世紀50年代初曾任館長兩年,後由童館長(畢業於文華圖專)接替。現已增至30餘萬冊圖書,胡適曾有專書介紹。陳引我參觀該館珍本,如宋版大唐高僧記,明代武英殿聚珍版藏書(有兩套),清代抄本國史大臣列傳、藏經、蒙文經等,琳琅滿目。

12時半,懷特夫婦送至鄰近之春登(Trenton,為新澤西州首府)火車站。下午3時到達美京華盛頓。馬裏蘭大學政治係薛君度夫婦來接,夫人黃德華係黃興之女,金女大校友。寄宿該校成人教育中心附設旅館。

晚至華北飯店進餐。服務生來自台灣,原讀逢甲學院(商專),來美後入經濟係,據雲台灣學生往往借錢留學,來美後課餘打工還債,生活較苦。

途中經摩門教堂,頗為精美壯觀。據雲有錢人入該教者多,每月捐獻個人收入十分之一,仿佛往昔之什一稅。

10月26日薛君度陪同參觀馬裏蘭大學圖書館,中文書不多,僅萬餘冊。東方圖書館主要為日文書。薛雲:馬大是州立,3萬多學生,連同附近分校共約7萬多學生。大學下設院、係,學費每年2000餘元。學生會每年經費30萬元。大學每年經費1億餘元,由州政府撥給。大學得錢即蓋房,不願增添教學、科研經費,因房子蓋得越多,別人才越愛捐錢。

下午新英格蘭地區政治學者關心中國研究會之教授、專家雲集馬大,共30餘人,很多是乘飛機從遠地來者。我報告大陸史學狀況,居蜜(國民黨元老居正孫女)主動接替薛君度翻譯,準確流利,會場情緒熱烈,發言踴躍。會後,賓州大學東方學係李克(Allyn Rickett)教授主動提出,願提供一個中國學生獎學金。李克曾參軍並在朝鮮戰場被俘,後獲釋,對中國有感情。

10月27日上午去華盛頓參觀美國國會圖書館,因東方部主任王冀正在訪華,由副主任霍華德(Richard C。Howard)導引,親自演示電腦查詢。此館藏書極多,無非走馬觀花而已。霍氏贈館藏期刊總目,並允代為複印英文《漢口日記》(為武昌起義期間外國記者所著)一書。出館後參觀國會、白宮。

下午參加我國駐美使館電影招待會。

晚,中國研究資料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主任餘秉權宴請,隨後去其家介紹該中心情況。據雲清代駐防報銷冊已複印,共六大本,並擬出平裝本,史料價值甚高,“可出六個博士”。

10月28日中午薛君度夫婦設家宴餞別,餘秉權夫婦亦來。

下午2時10分乘火車出發,晚8時40分至紐黑文(New Haven)。雅禮協會(Yale in China)秘書雷靜(Nancy Levenberg)與中國訪問學者數人來接,羅易亦來。夜宿校內古老之招待所。

10月29日上午羅易偕女友來共進早餐,並陪同參觀校園。他們擬明年結婚,並到漢口研究租界曆史。其女友時任雅禮協會主任助理。

訪問雅禮協會,與執行主任斯塔爾(John B。Starr)談交流問題。雅禮協會成立於1901年,最初是若幹耶魯大學學生在中國湖南長沙組建的一個宗教性團體,先後在湖南建立雅禮中學、湘雅醫學院(現為湖南醫科大學)、雅禮大學等,與武昌的華中大學(現為華中師範大學)亦有悠久曆史淵源。斯塔爾是頗具才華的中國近現代史學者,代表作有《毛澤東繼續革命論的基本原理》(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Mao Tse-ton's Theory of Continuous Revolution,Asian Surv。,1971)、《意識形態和文化:當代中國政治辯證法導言》(Idealogy and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aletic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Harper,1973),曾參與編輯《解放後毛澤東所寫著作:書目和索引》(Post-liberation Works of Mao Tse-tung:A Bibliography and Index,New Ed。,1976)。雅禮與我校曆史上有長期協作關係,斯塔爾與我又為同行,交談十分融洽。斯塔爾雲:雅禮現已不再是宗教性團體,更無任何政治色彩,與耶魯大學亦無隸屬關係,經費、人事與工作計劃均獨立自主。雅禮協會近年一直努力謀求與兩湖地區上述諸校恢複合作,但苦於對經過院係調整的現在各院校曆史背景了解甚少,在摸索中經常找錯對象。現在湖南情況業已通過北京協和張孝騫教授(前湘雅教師)獲得澄清。湖北情況則至今仍不清楚。經我介紹華中大學與華中師院的前後連續關係後,斯塔爾表示願“在新的條件下與新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合作關係”,每年可資助一位華師文科學者來耶魯或其他適當學校作訪問研究,同時資助兩名耶魯畢業生到華師教英文並學中文。(此後華師與雅禮正式簽訂協議,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實以此次晤談為濫觴。)斯塔爾對中國非常友好,據雲早曾與柯白、弗裏曼反複商討如何發展中美關係。

中午雅禮協會宴請,耶魯華裔知名教授費景漢(經濟學家)、餘英時(曆史學家)作陪,兩人均係台灣中研院院士,正熱心於推動中美與兩岸學術交流。費問:如中研院張朋園等一流學者要到大陸作學術研究,有無可能實現?我說願為此努力做促進工作,但短期內不一定有結果。

下午演講,餘英時主持,並親為寫黑板以增進聽眾理解,盛情可感。一學生對社會發展五階段論提出質疑,正擬回答,餘建議可另約時間交換意見,因問題複雜,非三言兩語說得清楚也。另有一女生(中文名傅小翠)表示願到中國教英語並研究明清史,已向雅禮協會提出申請雲雲。

晚間趙浩生夫婦宴請並暢談旅美華裔學者處境。趙原為台灣中央社駐華盛頓分社社長,1972年以後轉而為大陸發表多篇比較客觀公正的報道,亦曾多次回大陸探親訪問,其妻為日本人,對中國亦頗友好。耶魯中國學者群對趙則似頗多非議,未知何故?

10月30日上午由馬廠(敬鵬)副館長陪同參觀東亞圖書館。馬雲:耶魯圖書館藏書500萬冊,工作人員500餘人。校友捐獻500萬美元建善本圖書館,全部密封,窗戶為半透明,不讓陽光直射,保持恒溫恒濕。圖書不外借,隻能利用複印本。馬為河南人,曾回大陸,熱心圖書館際交流。他說耶魯圖書館更需要中國地方出版社的書刊,因在海外不易買到。耶魯讀中國學博士學位者70餘人,有研究佛學、墨學者,可在圖書館保留專門座位,借的書不收走,以利工作的連續性,但每學期需申請一次。

中午一女學者陪同午餐,她曾在中國研究老人問題三個月,最近得博士學位。

下午2時雷靜來,驅車送至火車站,絮絮話別,佇立目送火車緩緩離站。

晚6時50分抵波士頓,龍繩德(龍雲之子)夫婦及中國訪問學者靳某(宋任窮之婿)來接,在龍經營之燕京餐館暢述。據雲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學者有重要會議,故委托彼等接站。隨即送至哈佛大學招待所,即此前不久中科院代表團(包括錢鍾書等)住處。

10月31日上午至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孔飛力(Philip Kuhn)教授接待。孔在哈佛讀博士學位時師從史華茲,畢業後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十餘年,主持中國研究計劃,聲譽甚佳,回哈佛是接費正清的班,頗為沉靜謙和。孔先簡介該中心基本情況,費正清學派注重政治製度與中外關係,史華茲學派則注重思想史,繼承發展傳統漢學。

隨後參加座談者自我介紹:

柯保安(Paul A。Cohen,或自署柯文):我寫過《中國與基督教》(China and Christianity: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1860―1870)、《王韜傳》(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現正寫一本書(已完成一半)批評美國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如帝國主義、近代化等問題,否定西方中心主義,希望有正確的立場、觀點。會後想研究義和團史。

某研究生: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注意湖南省人口增長對該省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社會衝突的影響,以乾嘉時期為主。

王嘉儉(台灣訪問學者):台灣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在中研院工作八年。已出版《魏源年譜》、《魏源海防思想》兩本著作,現正撰寫中國海防和海軍方麵的論文,利用《華北捷報》、《天津時報》、英國外交部檔案等資料。打算從近代化角度寫一本北洋海軍的書。正參與張朋園、李國祁主持的中國區域近代化研究,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教諸方麵。

王國斌(香港博士生):側重清代經濟史,學位論文為有關糧食問題,從商品經濟、財政等方麵研究政府與商人之間的關係,以湖廣地區為重點,但苦於海外資料不足。

孔飛力自我介紹:注意太平天國失敗後的地方行政、征稅製度的演變,義和團流產後的新鄉紳活動與社會形態的變化。

保羅?克拉克(研究生):研究都市社會發展史,學位論文題目是《長沙的民眾運動,1926―1930年代》。現寫一篇有關彭德懷領導湖南人民起義的文章。缺長沙方麵的資料,想利用湘雅醫學院的檔案。

羅伯特(研究生):研究康乾兩朝四川移民,涉及政府政策、社會情況、階級關係以及白蓮教大起義的影響。

珍妮(研究生):研究清初浙西學派對曆史學的貢獻。

某中國女研究生:研究中國文化思想如何影響中國人的性格,如“忠”、“愛”等。

某研究生:研究明末清初農民戰爭史。

薩克斯頓(Ralph Thaxtion,任教於鄰近大學):研究抗日根據地農民運動,主要是劉伯承的華北根據地。

最後我也介紹自己的與國內的有關研究狀況。

座談結束後參觀哈佛燕京圖書館。

館長吳文津介紹:20世紀20年代後期,哈佛燕京社成立後,為大學創建此館。1965年前館長裘開明退休,由我接替。裘館長畢業於文華圖專,是圖書館界老前輩,我們至今仍用裘開明分類法編目。哈佛大學圖書館總體藏書僅次於國會圖書館,但中文書則以我們居首位。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書60餘萬冊,中文書30餘萬冊,重點是語言、文學、曆史。我接手後加強中國近現代史資料搜集,希望在五年內能與古代並駕齊驅。現在能為研究生提供80%最基本的資料,爭取能夠達到90%以上。除本校師生外,還接待許多外地學者來作研究(暑假特多),請外地學者留下建議,作為我們補進資料的重要參考。

本館分中文、日文、朝文、越文、西方等部,還有編目部、流通部。善本書甚多,宋版27種,元版36種,明版1219種,清版1065種,合共3萬餘卷。地方誌亦多,收有3000多種。與近現代史有關者,如1925至1926年的《廣州日報》、已經整理和注解的陳誠文獻檔案,都很有價值,陳檔已做縮微膠卷,每套收費800至1000美元。

中午餐敘,史華茲趕來參加。史為現任亞洲協會主席,聲譽正隆。他對侯外廬的著作充分肯定,但認為唯物、唯心兩分到底的模式過於簡單化。又征求對美國史學的意見,我提出學位論文大多選題過窄。孔飛力亦有同感,並認為因此難以形成綜合理論。

下午薩克司頓與普度(Pter C。Perdue)陪同逛劍橋市區。薩原為弗裏曼的學生,願促進兩校交流。普為東亞研究中心研究生,側重明清經濟、糧食、財政。他說曾在日本與周錫瑞(Joseph Esherick,辛亥革命史專家)結識,每周閱讀或討論《資本論》。對周頗推崇,認為是美國研究辛亥革命史之最佳學者。

11月1日上午普度陪同至哈佛燕京圖書館看書。據吳館長雲:哥倫比亞大學巴特勒圖書館(Butler Library)藏有卡內基萬國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檔案,當年古德諾(Frank J。Goodnow)即係由該會推薦充任袁世凱顧問。其中包括袁世凱與該會來往函件,古德諾在華期間給該會負責人巴特勒(Nicholas M。Butler)的報告等,巴氏時任哥大校長。此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檔案室亦收有部分相關文獻,因古德諾於1914年返美任該校校長,迄至1929年秋退休。古氏與袁政府所訂合同原件(中英文各一份)及其他從中國帶回文件均收藏於該校。

檢閱《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國現代史專題報告》(共出七輯)等書,隨意瀏覽而已。

下午5時舉行新英格蘭地區中國問題研討會(New England Chinese Problem Seminar),來自新英格蘭六個州的30餘學者參加,我演講後聚餐,餐間亦自由討論,頗為熱烈,晚9時半始結束,比原訂計劃延遲一小時。

11月2日東亞中心吳秀良教授(清史專家)驅車陪同參觀王安電腦公司,為在美華人同類企業成就最大者,職工5000餘人,產品屬第一流。中國已進口其新式電腦11台,有來自大陸的7人在該廠實習。公司陳小姐等邊操作邊介紹,並在熒屏上顯示預先設計的歡迎標語。

隨後參觀波士頓國家博物館、民軍指揮部、獨立戰爭放第一槍之遺址及雕像等。

下午王國斌來長談,希望湖北大學(現中南財經大學)經濟研究所能給以接待。

傍晚孔飛力來寓所話別。吳秀良驅車送至機場。於6時40分起飛,8時10分(芝加哥時間)到達,芝加哥大學錢新祖教授偕謝文孫客座教授來機場接並送至旅舍。

11月3日上午上討論課,我主講,何炳棣等參加,謝文孫翻譯。

參加之學生自我介紹:

福密斯(Fewsmith):研究清末民初上海。

索柏爾(Schopper):清末民初浙江的政治經濟。

樸某(韓國學生):日本外交史,重點是陸奧宗光。

伊印:民初至五四思想史,家族關係的區域研究。

傑姆(James):中國書目研究。

艾倫(Allen Chun):中國社會結構。

李中清(李政道之子):雲南與西南地區曆史,將至昆明做研究。

蘇珊:民國牙行、牙稅。

此外尚有諸生自報:家族關係之區域研究,20世紀20年代罷工運動,“文革”以後中國的現代化與社會變遷,南海石油與主權問題,江西蘇維埃,八旗與綠營,19世紀後半期長江三角洲之社會變遷,明代書院製度,中國精神病問題,等等,五花八門,惜姓名未能一一記下。

討論熱烈而有禮貌,何炳棣認為中國內地學者“大綜合”(似為宏觀研究之意)能力較強。

下午與謝文孫、錢新祖暢談。謝有專著批評辛亥革命研究中之新舊正統觀,現正研究珠江三角洲絲織業。錢研究歐洲不同社會主義流派,其父與南通張謇家族有世誼,並出示沈壽發繡與張謇唱和詩作等文物,發繡精美絕倫,前所未見。

晚何炳棣家宴,鄒讜夫婦攜酒參加,謝、錢亦來作陪。鄒讜係國民黨元老鄒魯之子,為美國研究中國現代政治之權威,談三邊委員會情況甚詳。該會原文為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或Body),1973年成立,由洛克菲勒等基金會資助,在美、歐、日三個地區企業、政教各界著名人士中發展200餘成員,是卡特總統的智囊團之一,主要從事國際戰略研究。鄒雲其中鬥爭甚多,華裔成員頗受氣。李漢魂之子李銳亦為該會成員,力議中美建交,鄒亦然。10時許鄒讜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