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金融危機及其防範(1 / 3)

隨著各國金融市場聯係的不斷加強,各種風險在國家之間相互轉移、擴散在所難免。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創新,也大大增加了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1997~1999年的金融危機從東南亞的泰國突然爆發,這場罕見的危機迅速地席卷東南亞各國,所到之處給各國經濟造成巨大創傷。2007年由美國房價下跌導致的次貸危機,使貸款人和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讓美國經濟遭受衰退危險,在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下,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嚴重負麵影響。作為一種趨勢,金融全球化一方麵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另一方麵,也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形成嚴峻的挑戰。

一、金融危機的概念、分類和特征

(一)金融危機的概念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成為西方經濟、金融理論界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尤其是90年代的一係列危機的爆發,使得對金融危機的研究形成一種熱潮,產生了許多頗具影響的成果。但是對金融危機還未形成一個公認的定義。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根據金融危機對經濟造成影響的表現,將金融危機定義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這一定義從三個角度描述了金融危機:(1)金融危機是金融狀況的惡化;(2)這種惡化涵蓋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領域;(3)這種惡化具有突發性質,是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

199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把金融危機定義為:整個社會的金融係統爆發的危機,它主要表現在金融係統運作過程中包括金融資產價格在內的各種金融指標在短期內發生劇烈的變化,這些金融指標包括彙率、短期利率、證券資產的價格、房地產價格、金融機構倒閉家數等。金融危機會讓整個金融係統陷入混亂狀態,喪失資產分配的功能,從而導致經濟動蕩或經濟危機。

結合以上觀點,我們可以將金融危機定義為:由與金融業關係密切行業引發,導致金融係統資金鏈出現重大問題,造成整個社會金融市場各指標,包括彙率、短期利率、證券資產的價格、房地產價格、金融機構倒閉家數等短期內發生劇烈變化的社會經濟現象。

(二)金融危機的分類

結合以往發生的金融危機實際,按照金融危機發生的周期、成因機製和影響,可以對金融危機做如下分類。

1.以金融危機爆發與經濟周期的關係為標準,對金融危機的分類

按照金融危機爆發與經濟周期的關係不同,可以將金融危機劃分為周期性金融危機、超周期性金融危機、自發性金融危機、傳導性金融危機和特殊的金融危機。

周期性金融危機是由經濟周期波動引發的、伴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而發生的金融危機。之前提到的貨幣信用危機就是一種周期性金融危機。盡管頻頻發生的金融危機,似乎已脫離經濟周期的軌道,但是它又不能完全脫離經濟運動,必然還存在著一種內在聯係。由於金融危機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一般它會表現為經濟危機迸發的前兆。超周期性金融危機是由金融體係內在脆弱性引發的金融危機,它不受經濟周期波動的製約,在不發生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也會發生。自發性金融危機是由本國自身經濟金融運動引發的金融危機,它是一國經濟金融運動導致本國金融領域失衡。傳導性金融危機是別國爆發的金融危機通過金融危機傳導機製傳播到本國,並對本國經濟金融造成類似影響的金融危機。特殊的金融危機是指起因於某些特殊事件,如戰爭、政變、災荒、擠兌等而造成金融領域的惡化。

2.以金融危機的成因機製特點為標準,對金融危機分類

按照金融危機發生的成因機製特點,可以將金融危機劃分為貨幣危機、信用危機、證券市場危機、債務危機和銀行業危機。

貨幣危機主要描述的是一國貨幣大幅貶值的情況。所謂的貨幣危機主要是指由於投機性衝擊,導致一國貨幣大幅貶值,或該國政府為保持本國貨幣的堅挺而被迫大量拋出外彙儲備或者大幅提高國內利率水平。信用危機是指社會的信用度迅速降低,過去的授信停止,新的授信縮減,社會信用量萎縮,支付必須用現金,信用因不能充當支付手段而發生動搖。證券市場危機表現為資本二級市場上的金融資產價格強烈波動,譬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金融資產價格發生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暴跌。債務危機是指一國由於無力償還其外債而發生的金融危機,其爆發經常地伴隨著資金外逃、彙率貶值和國際借貸條件惡化等現象。銀行業危機是指大量銀行被擠兌或瀕臨破產引起嚴重金融惡化的金融危機。但是在現代商業銀行製度下,銀行業危機大多源於資產質量惡化而引發的流動性不足。

3.以金融危機的影響範圍為標準,對金融危機分類

從影響的地域範圍來看,可以將金融危機劃分為國內金融危機、區域性金融危機和全球性金融危機。這裏重點提一下區域性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在地理、經濟、金融等方麵有密切關係的某些國家,比如亞太、歐盟。從影響的市場來看,可以分為單個市場的危機和複合性危機。從影響的時間長短來看,金融危機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根據西方關於經濟周期的概念,影響時間為20個月以內的為短期的金融危機,中期和長期的金融危機影響時間分別為2~5年和5~25年。

(三)金融危機的主要特征

盡管金融危機爆發的經濟環境和曆史條件不同,但是金融危機發生已經顯現出了一些一般性的特點。

1.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在加快

傳統的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明顯低於現代金融危機。傳統金融危機的爆發都是伴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1929年到1933年的金融危機是曆史上最深刻最嚴重的傳統金融危機,它就是由經濟周期中本身的經濟問題爆發所引致的結果。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的頻頻爆發似乎擺脫了經濟周期。隨著各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金融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證券化、資本化、貨幣化不斷向前發展,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軌道越走越遠。1994年,因進口替代戰略的經濟發展模式失敗導致國內經濟狀況的嚴重惡化,於是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1997年,因國際投機家的投機行為導致短期內泰銖大幅貶值,誘發東南亞金融危機。2007年,因低信用債務人大量違約,導致次貸危機發生,並迅速升級為金融危機向全球蔓延。這些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間間隔與以往的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間間隔有了明顯的縮短。

2.金融危機的傳染性越來越強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互聯網、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生產、貿易全球化、國際化進程加快,金融自由化明顯,這些都使得現代金融危機的傳染速度和範圍比傳統金融危機大為擴大。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中,危機迅速蔓延到歐洲各國,在意大利裏拉、英國英鎊和芬蘭馬克被迫放棄固定彙率,宣布浮動時,法國、愛爾蘭和瑞典等各國貨幣也都承受了投機壓力。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後,危機迅速蔓延到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國家。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爆發後,危機迅速傳染到東南亞各國然後再延伸至全球。把這三次危機作一個對比,很容易看出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傳染範圍更廣,受害程度最深,甚至可以說是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都受到了影響。200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由於發端於發達國家,其經濟開放程度較高,與世界經濟聯係緊密,所以,金融危機的影響迅速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

3.金融危機破壞性更大

這表現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金融危機普遍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由1994年的4.4%下降到1995年的-6.2%。亞洲危機期間,韓國、泰國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實際經濟增長都出現劇烈調整,1998年,印尼的經濟增長率低達-13.7%,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率為-6.7%,韓國經濟增長率為-5.8%,泰國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9.4%。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下,世界經濟進入下降軌道,199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從1998年的4.2%下調到2.5%。2007年以來金融危機給美國老百姓造成的危害是嚴重的,美國失業人數一直在攀升,根據美國勞工部發布的報告,2009年8月和9月失業率已達到6.1%,10月份又上升到6.5%,全國總失業人數高達1101萬人,這是14年來的新紀錄。

二、金融危機發生的一般原因與傳導機製

(一)金融危機發生的一般原因

通過研究金融危機爆發的成因機製,人們總結出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一般原因,主要有:銀行危機理論、貨幣危機理論和經濟泡沫理論。

1.銀行危機理論

銀行危機理論的基本思想為:真實的或潛在的銀行破產致使銀行紛紛終止國內債務的償還,抑或迫使政府提供大規模援助以阻止事態的發展,銀行危機極易擴散到整個金融體係,導致金融危機爆發。根據該理論出現的時期不同,可以將它進一步區分為以馬克思、費雪、馬歇爾等經濟學家為代表的早期銀行危機理論和以凱恩斯、弗裏德曼、斯蒂格利茨和韋斯等經濟學家為代表的現代銀行危機理論。

(1)早期銀行危機理論。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角度探討銀行危機的產生。他認為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通常以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為先導。金融危機是生產危機的表現和“伴侶”,其根源在於製度,即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製之間的矛盾。當這基本矛盾再也難以調和時,就會以危機爆發的形式來暫時強製性地解決,使社會生產力受到巨大破壞。信用、貨幣和金融不過是其中一個環節。

費雪是最早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危機進行係統性研究的經濟學家。1933年,他分析了1837年和1873年發生在美國的大蕭條以及始於1929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他認為,銀行危機與宏觀經濟周期緊密相關,過度負債和通貨緊縮現象是金融動蕩的根本原因。債台高築引發實際經濟下滑,為使經濟恢複平衡,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進行清償;而清償債務勢必導致貨幣負債的收縮並減緩貨幣流通速度,從而促使物價、產量和市場信心輪番下降,破產和失業增加。因此,銀行危機很大程度上源於經濟基礎的周期性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