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貨幣的起源與職能(1 / 2)

【學習要點】本章介紹不同理論對貨幣起源的認識,以及形形色色的幣材和從實物貨幣到電子貨幣的貨幣類型的發展;貨幣在經濟生活中所執行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儲藏手段的職能;貨幣製度的構成要素及世界各國先後采用的四種本位製的演變;信用的含義和基本特征及其產生和發展,並聯係到金融的概念加以理解;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國家信用、消費信用及國際信用的特點及作用。

【重點難點】本章重點在於馬克思的貨幣起源說,貨幣的職能,貨幣製度的發展;現代經濟社會中信用的含義和經濟職能,以及幾種主要的信用形式。本章學習的難點在於理解和把握貨幣的本質,貨幣支付手段職能作用的兩麵性,現代經濟社會中信用的深層次含義,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的關係,消費信用對經濟的作用。

【基本概念】貨幣信用貨幣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貨幣製度格雷欣法則信用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國家信用消費信用國際信用貨幣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社會曆史現象。人類社會在地球上已經存在有一百多萬年,而貨幣卻僅有數千年的曆史。那麼,在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中,貨幣是怎麼產生的,它有哪些職能呢?

一、貨幣起源理論

(一)古代的貨幣起源說

關於貨幣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種種學說。有人認為貨幣是發明或協議的產物,是人人同意的結果,人類祖先為了交易的方便協議使用貨幣。有人說是聖賢規定的,如中國的傳說中,伏羲收集天下的銅鑄成貨幣,黃帝把金鑄成貨幣等。概括起來,中國古代的貨幣起源說主要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一是以管子為代表的“先王製幣說。”《管子·國蓄》中有“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幣為下幣。三幣握之……先王以守財物,以禦民事,而平天下也。”也就是說,先王為了進行統治而選定某些難得的、貴重的物品為貨幣。二是司馬遷的貨幣起源說,他在《史記·平準書》中說:“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也就是說,貨幣產生於交換的發展之中。

亞裏士多德在描寫了物物交換之後說“一地的居民有所依賴於別處居民的貨物,人們於是從別處輸入本地所缺的貨物,而抵償這些收入,他們也得輸出自己多餘的產品,於是‘錢幣’就應運而生了。這種錢幣是‘中介貨物’,是‘某種本身既有用而又便於攜帶的貨物’。”

(二)馬克思的貨幣起源說

馬克思對於貨幣理論的係統研究開始於19世紀40年代,並且在貨幣理論史上第一次對貨幣問題作了係統的理論闡明,揭開了“貨幣之謎。”

1、貨幣產生的基礎

按照馬克思的貨幣起源說,貨幣是在商品交換發展的漫長曆史過程中自發產生的,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的貨幣起源說科學地闡明了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他從商品及其價值二重性與貨幣產生的聯係出發,論證了貨幣是價值形態和商品生產、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為滿足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所以自從有了商品交換就有了貨幣的萌芽,貨幣產生的基礎也就是商品產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