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寶寶需做什麼檢查(1 / 1)

新媽媽體檢一結束,我們全家前呼後擁到了兒保科,寶寶又有什麼項目要體檢呢?正巧,遇到了一幫實習醫生,帶教老師征得了我們夫妻倆同意,向學生們逐一講述了新生兒體檢項目和臨床意義。

(1)膚色:出生後2周如果黃疸沒有消退,要考慮是否存在肝炎綜合征、血型不合、G6PD缺陷(也稱蠶豆病),以及是否存在母乳性黃疸等,應該給予進一步的檢查。

(2)頭圍測量:正常足月新生兒的平均頭圍為34厘米,如果頭圍過大或過小,要考慮是否存在小頭畸形和腦積水等情況。特別是發現嬰兒頭圍過小要警惕小頭畸形的可能,這種畸形的最大危害是伴有智力發育障礙。由於嬰兒之間的個體差異,同月齡嬰兒的頭圍大小並不完全相同。

(3)體重:體重能夠衡量新生兒的體格發育和營養狀況,滿月後寶寶正常體重增加約800克,如果增加體重低於500克,可能寶寶喂養不足,超過1000克說明寶寶喂養過多,這兩者都要引起家長重視。

(4)心、肺聽診:再次了解心、肺功能,尤其心髒聽診,避免漏診心、肺異常情況。

(5)肝、脾觸診:了解有否肝脾腫大。

(6)臍部:大多數臍帶在出生後10天內自然脫落,如果臍輪皮膚發紅或伴臍窩有異常分泌物,可能得了臍炎,應及時治療。

(7)陰囊:若為男寶寶,檢查此處非常重要,可以了解是否有鞘膜積液和隱睾。初生嬰兒的鞘膜積液常在2歲前自行消失,故不急於進行治療。同樣,發現寶寶存在隱睾,可觀察一段時間,不必急於手術治療。一般男嬰出生後1歲內睾丸的下降過程尚未停止,1歲後如果還未下降的話就不會再下降了,這時應做相應的手術。

(8)髖關節:髖臼發育不良及關節韌帶鬆弛,以及胎兒在子宮內胎位異常,承受不正常的機械性壓力,影響髖關節的發育等,都會引起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本病的預後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強調早治療。嬰幼兒期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到35歲後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強調新生兒普查,及時診治獲得痊愈。

Yeah!我家寶寶和我一樣,健康達標。更難得的是,今天我們夫妻倆充當一次編外醫學生,了解到了這麼多醫學知識。原來,通過檢查不僅可以了解嬰兒的生長發育情況是否達到健康標準,還能及時發現新問題,並能及時得到醫學指導。新生寶寶滿月後隨同母親到醫院做一次詳細的全身檢查是多麼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