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文選》序(3 / 3)

[25]答客:漢武帝時的東方朔作過《答客難》,故指稱這一類文體,《文選》將它們歸入“議論”賦之中。指事:即七體賦,西漢枚乘的《七發》開其先河。

[26]三言:指一種文體,是一種文字遊戲性質的隱語。如《孝經援神契》之“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即是。八字:指另一種文體,如《曹娥碑》後題刻之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即是八字文。

[27]陶匏:指陶土燒製的樂器和以葫蘆製作的樂器笙。

[28]監撫:監國撫民,本是皇太子應盡的職責。

[29]移晷(ɡuǐ):同移時,即時間過了很長。

[30]更七代:經曆了周、秦、漢、魏、晉、宋、齊。

[31]縹囊:用月白色的帛所作的書袋。緗帙:用淺黃色帛所作的書衣。二句謂書籍很多。

[32]姬公:指周公,他姓姬。孔父:指孔子。

[33]老、莊、管、孟:指老聃、莊周、管仲、孟軻等諸子。

[34]金相玉振:文辭之美如金之光輝、如玉聲之柔和。《詩經·大雅·樸》有句曰:金玉其相。

[35]狙丘、稷下:皆地名。狙丘為辯者田巴騁辯之所。稷為齊國都之城門各。稷下即稷門之下。

[36]仲連卻秦軍:魯仲連使秦軍撤退。戰國趙孝成王時,秦軍圍邯鄲,魏國將軍辛垣衍至趙,主張投降,魯仲連駁斥之,堅持抗敵,秦軍聞之,為之退軍五十裏。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傳》及《戰國策·趙策》。

[37]食其(yìjī):楚漢戰爭時,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下齊七十餘城。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傳》。

[38]留侯:指張良,西漢時封為留侯。發八難:發了八個問難。劉邦欲封六國之後,張良發八難,使劉邦悟其事不可行。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39]曲逆:指西漢時期的陳平,封為曲逆侯,故稱。吐六奇:陳平佐劉邦,曾六出奇計,具體不可知。

[40]篇翰:指文章。

[41]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敘述之事要有嚴密的構思,論讚之語要有辭采。

[42]都:彙總,總共。

本篇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論述曆代文學的發展,後一部分論述《文選》的編輯思想。兩部分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文學作品越到後代越優美是符合規律的現象。

第一部分先從原始社會“世質民淳”時寫起,敘說到文字的創造及典籍的產生,得出了“踵事增華”,“變本加厲”的觀點,並以起籠蓋全篇。接著敘寫漢代以後各種文體的勃興,道出了文學作品應該是“入耳之娛”、悅目之玩的觀點。

第二部分論述《文選》的選文標準,認為經書、諸子百家之言及史傳作品所述故事並不在收選範圍,隻取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者為《文選》的選取範圍。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該《序》的一個特點是不斷提出觀點,歸納起來,即是全文主旨。第二個特點是結合文學的發展史,談選文的標準。作者的觀點是在論述(或敘述)曆史現象時隨機發出的,既表出了“言之有據”的思想,又表現了站在高處、俯瞰現象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