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婆娑:盤旋。
[53]閔:傷悼。鬻(xūnyú):商周之際匈奴之稱。猾夏:擾亂華夏。
[54]吊:吊唁。尉邛(qiōnɡ):名叫“邛”的都尉,或說即“孫邛”,一說為“段邛”。朝那:漢縣名,在今甘肅平涼西北。漢文帝時,匈奴入侵,殺北地郡都尉邛。
[55]聖文:漢文帝。克讓:能以忍讓。
[56]勞師:勞師動眾(征伐匈奴)。幣加:增加送給匈奴的幣帛,以安撫匈奴。
[57]惠父兄:指漢文帝對南越王趙佗之兄加惠。
[58]黜帝號:免去帝號,由於文帝加惠於趙佗之兄,南越王去帝號稱臣。
[59]降幾杖:下賜幾案與手杖於吳國。
[60]折吳濞句:使吳王劉濞謀逆之心難以猝發。
[61]太宗:漢文帝廟號。蕩蕩:心懷開闊寬大。
[62]曩秦所圖:昔日秦國所謀畫的。
[63]碖(jī):登上,升上。高平:漢縣名,在今寧夏固原一帶。周覽:四下觀望。
[64]嵯峨:高峻之貌。
[65]莽蕩:空曠貌。
[66]回:輾轉。
[67]風飆:疾風,大風。漂遙:風馳的樣子。
[68]灌:灌注,湧流。
[69]杳杳:幽暗的樣子。
[70]雞:鳥名,似鶴,黃白色。嚌嚌(jiē):通喈喈,鳥和鳴的聲音。
[71]愴(chuànɡliànɡ):憂傷貌。
[72]慨息:歎息。
[73]泣漣落:哭泣落淚的樣子。砈衣:打濕衣襟。
[74]涕:淚。於(wū)邑:抽泣。
[75]生民:民眾。多故:多有災難。
[76]陰砊(yì):天氣陰沉。喻天下昏暗。不陽:不晴。陽喻指天下太平。
[77]平度:正常的法度。
[78]諒時運句:想來是命運使然吧。
[79]伊鬱:同“抑鬱”。誰碨:向誰訴說。碨,同訴。
[80]亂:結語,終篇之辭。夫子:孔子。固窮:甘處窮困,不失氣節。
[81]遊藝文:沉迷於六藝和文獻典籍之中。六藝,指禮、樂、射、禦、書、數。
[82]樂以忘憂:語出《論語·述而》。
[83]惟聖賢:隻有聖賢人物可以達到。
[84]達人:通達之人。
[85]儀則:準則,原則。
[86]行止:行動與停止。屈申:同屈伸。
[87]與時息:與時勢一同止息。
[88]履信:實踐忠信。
[89]無不居:無處不可居住。謂處處皆可以。
[90]之蠻貊(mò):到蠻人和貊人居住之地。蠻貊,古指南方與東北的少數民族。此指到天水所經之北地。
本賦是作者二十四歲時避長安之亂到天水依隗囂北征途中的所見所感。它抒發感慨,間以議論。由於班彪本人是一個正統儒者,故所發議論(如慕公劉、思漢文、讚孔子及忿戎王穢宣後、諷蒙恬築長城等)並無什麼驚人之處,不外是儒家的政治理想而已。但它據途中見聞所發的感慨比劉歆的《遂初賦》更直接,更貼近現實,因而可以看作是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行旅之賦,這對拓展賦的描寫範圍,豐富辭賦的寫作品類頗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