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陝西分巡時期(39歲至41歲)
順治十五年,武全文分巡關西道,任陝西布政使參議兼按察使副使,後遷升整飭固原兵備道。期間,在平涼、高平、蘭州等地,又遊了不少山川及名勝古跡,亦均有詩紀之。
此時,武全文的軍事才能亦得以顯示。
(5)故鄉守孝時期(42歲至47歲)
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武全文父親逝世,按封建社會禮製,時任陝西崇信知縣的武全文要回家守孝三年。武全文在家呆了約5年有餘。期間,他思考了自己十幾年來為官的經曆,同時,又遊了故鄉的一些山山水水,如雙鶴山、李賓山、六師岩、方山,結識了韶興籍落魄文人周侶仙,談文論詩,頗有所獲。他還寫了不少詠雪、詠梅詩。
(6)分守山東(東兗道)時期(47歲至48歲)
康熙五年九月,武全文奉命赴山東,任山東布政使參議,分守東兗道。期間,他再次洞察了社會的黑暗與官場的爭鬥,發出了“努力中流思砥柱,卻愁孤掌驟難鳴”的感歎。老莊思想進一步加深,他甚至覺得身心疲憊。在山東,武全文遊了趵突泉等名勝,尤其使他激動的是上泰山謁聖廟、拜孔林,他寫道:
生為男兒居中國,若個有緣登泰山。
高踞東維淩四嶽,此身不解在人寰。
真有點昏醉了。可見其對孔子的崇拜,更可知其政治抱負。
(7)遇減員返鄉待命時期(48歲至55歲)
康熙六年,武全文在山東任上,聽到了要裁減官員的消息,不久,即接到命令要他離職返鄉,那裏他才48歲。一方麵,他感到十分留戀,不能報國盡忠,施展才能;另一方麵,又感到無官一身輕。返鄉後,他幾乎謝絕人事交往,失落感很重,覺得很沒麵子。但他還是思考著國事、官事、前程,同時遊家鄉山水,如:藏山、大安山、霞峰山、溫池峽等等,均有詩作。此次在家閑居約七八年之久。
(8)湖南督賑及反叛時期(48歲至56歲)
康熙十三年,由少司馬孫光祀舉薦,武全文先督賑鄖陽,後分守衡永郴道,任湖南省布政使參議。期間,遊了洛陽、荊州、武昌、漢口,登了黃鶴樓,看了赤壁等著名古跡,尤其在軍用船上度過了約七八個春秋,親身體驗了從軍的生活,體驗了南方的水土人情,大大開闊了眼界與胸襟。請看其《抵武昌臨江漢》詩:
雄風自昔推三楚,天塹於今控百蠻。
江水北流吞漢水,龜山東向拱蛇山。
煙波萬頃籠黃鵠,漁火千帆照白鷳。
鐵鎖堪憐吳計拙,欲恢長策濟時艱。
何等氣魄,何等胸襟!其詩集中也罕見。
(9)告病返鄉時期(56歲至謝世)
康熙十四年,武全文作《殲賊六議》,皇帝召見。歸途中疾病大作,從此告病還鄉。時年僅56歲。
返鄉後,日與子弟晨夕以學術、德行相研討。同時,遊山玩水,吟詠度日。
現在我們先來看他上任途中寫的《登黃鶴樓》詩:
萬裏長江百尺樓,白雲飛盡楚天遊。
此身直立層霄上,手挽銀河夜倒流。
雄心壯誌,躍然紙上。然而,一接觸現實卻又是另一番心思。他在一首題為《道署口占》中寫道:
時艱早夜念民生,吏治如何徹底清。
努力中流思砥柱,卻愁孤掌驟難鳴。
矛盾的心理,昭然若揭。現實的官宦生活,終於使他明白:
“入世簪纓成桎梏”
——《秋興》
終於,他選擇了一條自以為明智的路,請看《釋癖》一詩:
終日推敲不厭頻,眠餐都減費精神。
狂來獨對芸窗笑,猶勝貪財好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