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是必須具備的能力
人活在世上,哪能不吃虧?
在競爭激烈節奏緊張的社會中,為理想而奮鬥,為創造財富而奔波,人們之間互相交往,榮辱、名利、得失存在其間,也就是吃虧便宜存在其中。名利、財富、榮譽誰不想得到?誰不在為這些東西而奮鬥拚搏?要奮鬥就會有得失,誰也不能幸免。
人在社會上首先要學會吃虧。吃虧是一門學問,是必須具備的能力。如果連虧都不能吃,還能“吃”什麼?什麼都不會吃到。
街頭上屢屢發生的事情讓人好笑。兩輛車不小心蹭了一下,也沒有什麼大問題。賠禮道歉,補償點損失就算了。可是,雙方互不相讓,大打出手,住了醫院,出了人命,事情鬧大了。幾句話幾百元就能解決的問題,演化到成千上萬,還得到監獄法院去解決。
原因是什麼?這些人學不會吃虧啊!如果人人都懂得“吃虧”的道理,這個社會必定是和諧美好的社會,人生要少走多少彎路。
有句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當確實擰不過時就不要擰,不然胳膊就可能斷了。何不暫時放棄,充分發展自己,當有一天可以抗衡時再作對抗。
有些虧必須吃,吃是一種姿態。有些虧吃了就吃了,必須想開點,風物長宜放眼量,不要以為一時想不開,反而傷害了身體,帶來更大的損失。
能否吃虧,不僅看出一個人的涵養,而且反映了能力如何。不肯吃虧的人和吃不起虧的人,不能做大,也是不能擔當大任的。
《三國演義》中描寫了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按說周瑜雄才大略,在赤壁之戰中鎮定自若,戰功卓著。可是,卻由於氣量狹小,吃不了“虧”,而成為悲劇人物。一是赤壁之戰後,周瑜為奪取荊州,在攻打江陵時與曹仁大戰後中箭落馬,疼痛難忍,飲食懼廢。等到後來再奪江陵時,隻見城頭站立著趙子龍,說道:“都督少罪,吾奉軍師將令,已經取城了。”又聽說諸葛亮派人取得襄陽,周瑜氣得箭傷複發,半晌方蘇。二是周瑜設美人計,勸說孫權把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以便把劉備長期囚禁在東吳。可是,諸葛亮識破了周瑜的計謀,劉備不僅招親成功,而且設計逃到了荊州。正所謂“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知道後氣得金瘡崩裂,大叫一聲,倒在船上。三是周瑜再次用計,帶領5萬水陸大軍以收取西川為名,想趁劉備出來犒勞軍隊時,一舉奪取被劉備占領的荊州。不料諸葛亮早有提防,當周瑜路經荊州時,率領大軍一起殺到,聲言要活捉周瑜。周瑜氣得箭傷崩裂,墜於馬下。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倒地身亡。
既然已經吃虧,那就認了算了,何必和自己過不去,那不是更吃虧了嗎?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了再來,何必那麼慪氣?何必把自己氣得倒地身亡?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周瑜在與諸葛亮鬥爭中,吃不了虧,受不了氣,結果把生命葬送了。
人生做大事,成大業,首先要學會吃虧,懂得吃虧,認識吃虧,吃得起虧,不然,難成大事。
吃虧的學問
當然,我們並不主張忍氣吞聲的吃虧,逆來順受的吃虧,向邪惡勢力低頭的吃虧,也不是無原則的吃虧,而是要正確看待吃虧,在利益和道義麵前選擇道義,在利益和友情麵前選擇友情,在利益和公德麵前選擇公德,把得得失失看淡一點,看開一點,姿態高一點,風格高一點,助人為樂,舍棄小利而向大義,才能為了人生的遠大目標投入全部的精力,成就一番事業。
吃虧是主動的、有理智的選擇,不是糊裏糊塗的、無可奈何的吃虧。有的人明明該是自己的東西,由於麵子上過不去,被動地讓給別人,這種虧不能吃。吃虧不僅無益,而且會助長別人得寸進尺;有的人性格內向軟弱,別人專揀軟柿子捏,這是欺負,這樣的虧不能吃,你第一次讓他,第二次他還要欺負你,麵對這樣的吃虧,必須迎頭痛擊;有的吃虧涉及做人的人格,如別人一味辱罵攻擊,你默認了、承受了,不做任何解釋,也不敢還擊,這就會使自己遭到玷汙,你必須還擊,捍衛人格的尊嚴。
吃虧是以道義為前提的,不能違背了做人的原則。違背道義的事情不能做,這樣的虧不能吃。比如作為財務主管,上級讓你做假賬,明明知道違背財務製度,卻要忍氣吞聲地做,吃這樣的虧後患無窮。又如,明明上級決策是錯誤的,為了顧全麵子,違心地附和,這樣做隻會帶來更大的損失。要敢於站出來糾正,即使不被人理解,在麵子上下不來,也無所謂。
吃虧是以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為前提的。經過判斷後,感到該吃虧就吃虧,不該吃虧就不要吃虧,不能為了取悅於別人一味地吃虧,到最後把自己的陣地都丟失了。尤其在事關人生重大問題上,絕對不能沒有是非觀念,一團和氣,不斷退步,遷就了別人,委屈了自己,影響了前途。
吃一塹,長一智。我們在吃虧中增長了見識,增加了人生的閱曆,慢慢地聰明起來。我們在吃虧中學會了人生的趨利避害,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在吃虧中成長壯大,人生變得曆練通達。
我們的吃虧不是弱小,而是證明了我們的強大;不是軟弱,而是堅強;不是傻瓜,而是聰明和睿智;不是目光短淺,胸無大誌,而是目光遠大,為了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生活。
不貪便宜,不占小利
貪小便宜吃大虧。
看到小便宜的人看不到更遠,也看不到便宜背後的隱患。
受騙的故事層出不窮,聽得人耳朵都生繭了,可是,故事還在翻新,每天都在發生。有的騙子帶著假文物,說是價值上萬元,家裏困難,給一千元就可以了,那些愛占便宜的人,禁不住忽悠,就傾囊購買,結果到文物部門一鑒定不值一錢。有的騙子把錢包丟在地上,故意讓人撿到,聲稱裏邊至少幾千元,見者有份,愛貪便宜的人趕快掏錢解決。回家打開一看,全是假幣。更有一些大騙子,搞集資搞傳銷,聲稱利息如何高,成千上萬的人都把養老的錢、買房的錢投進去了,結果石沉大海,有去無回,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悔不當初。
其實,不管大騙子小騙子如何狡詐,花樣如何百出,不受騙的法寶就是不占小便宜。是你的就是你的,是別人的就是別人的,據為己有是要付出代價的。
便宜不占為上,不貪為福。眾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占便宜就把你看扁了,人格馬上就低了。肯吃虧才會幸福,占便宜可能招災惹禍。
不要羨慕那些愛占便宜的人,不要羨慕那些頤指氣使的人,不要羨慕那些前呼後擁的人,在社會上生活,有些東西總是要回歸的,回歸之日,才是真的。前邊的都是浮雲。
人常說有福之人不在忙。那些忙忙碌碌、眼睛發綠的人,強占的會失去,白得的會丟失。而凡事達觀讓人一步的人,看上去好像吃虧了,卻並不見得。他們的人品、風格為人生加分,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們都喜歡與他在一起共事,得到的何至於數倍。
《易經》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做好事、肯吃虧的人,必是有福之人。《論語》道:“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有智慧的人是樂觀的,有仁愛之心的人是長壽的。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進一步闡發孔子的“仁者壽”的思想:“仁者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已,取天地美以養其身。”具有美好善良的心,樂於成人之美的心,必然是純淨的,能夠順乎自然之道,無憂無慮,享受天地之美,對身體的健康大有益處。
有個故事,很能說明道理。話說有兩個靈魂要到人間轉世,上帝讓他們選擇兩種人生,一個是接受,一個是付出。結果選擇接受的人,投胎到一個乞丐家,終其一生都以乞討為業,受盡了別人的冷眼,終日辛辛苦苦,不得飽食。選擇付出的人投胎到一個富貴人家,一生都樂善好施,為別人付出,幫助窮人,受到人們的誇讚。兩種人生觀,兩種結局,一個伸手向人要“便宜”的人,一生一無所有;一個甘於付出、總是幫助人、肯“吃虧”的人,一生很富有,享受著人生的樂趣。
世事無常,卻有準則。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便宜不是那麼好占的,吃得太飽就會噎著。在人生的長河裏,每個人起起伏伏,一方麵是自己奮鬥的結果,另一方麵也是對待人生的態度所決定的。凡事多為別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淡吃虧,笑看吃虧,受人推崇,深得人心。活得瀟灑自在,心無掛礙,才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和理想的奮鬥中。被小便宜、小利益所絆倒的人,注定是走不遠的。即使僥幸由於某種原因得意於一時,得到一定的高位和榮譽,但是,道德的缺陷會使他們爬得高摔得重,人生更失敗。電視劇《村官李天成》主題歌《吃虧歌》道:“當幹部就應該能吃虧,能吃虧自然就少是非;當幹部就應該肯吃虧,肯吃虧自然就有權威;當幹部就應該常吃虧,常吃虧才能有所作為;當幹部就應該多吃虧,多吃虧才能有人跟隨;能吃虧、肯吃虧、不斷吃虧,工作才能往前推;常吃虧、多吃虧、一直吃虧,在人前你才好吐氣揚眉;吃虧吃虧能吃虧,莫計較多少賺與賠;吃虧吃虧常吃虧,你永遠不會把包袱背;吃虧吃虧多吃虧,吃虧吃得眾心歸;吃得你人格閃光輝!”這是做人的普遍道理,道出了吃虧的必要性,說透了吃虧的道理。
人生要學會吃虧,勇於吃虧,甘於吃虧,樂於吃虧。吃虧是樂於奉獻,吃虧是識大體顧大局,吃虧是一種人生哲學,吃虧是人生的藝術。當我們學會了吃虧,認識了吃虧,善於吃虧之日,就懂得了人生的許多道理,認清了世事,就能夠遊刃有餘地徜徉於人生之河,擊水千裏,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