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範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親就病逝了,母親帶著他改嫁。他從小生活艱苦,但是刻苦讀書。那時,他每天隻煮一鍋稠粥,涼了分成幾塊,早晚各取兩塊,吃上幾根醃菜,調一點醋汁,吃完繼續讀書。他對這種生活習以為常,在讀書中體會到人生的樂趣。一次,宋真宗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看望,範仲淹卻閉門不出,照舊讀書。有人笑話他錯過見皇帝的機會,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有人見他生活艱苦,送給一點美食,他不吃,理由竟然是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範仲淹一年四季苦苦學習儒家經典和各種知識,常常和衣而眠。他寫詩抒懷:“白雲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簫?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期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鬆何必怨山苗。”23歲那年中了進士,後來成為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嶽陽樓記》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對待苦樂的觀念值得我們學習。
正如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所說:“周文王被紂王拘禁後過著牢獄生活,推演發明了《周易》;孔子周遊列國不得誌,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後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後寫出了《國語》;孫臏被砍斷了腿,編著了傳世的《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世上;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聖賢們為抒發鬱憤而寫出來的。”
苦難錘煉精神意誌
不吃苦的人長不大,吃苦是成長過程中的增長素。有人說,苦難是一所大學,沒有上過苦難大學的人,人生是不及格的。
人們要立誌立業,自食其力,必須吃苦;要獨當一麵,有所作為,更要吃苦;要實現理想,發展事業,必須吃苦。
苦中有甜,吃苦才知道甜。甜中有苦,甜的東西吃多了,就感到苦,連甜都分辨不出來了。吃糖多對牙齒有害,誘導許多疾病。良藥苦口,吃苦有益於健康。
吃苦磨礪了人們的意誌。前邊說過,人生本苦,吃苦即為甜。沒有吃過苦的人,稍微遇到一點坎坷,痛苦萬分,神不守舍,遇難而退,嬌弱不堪。而吃過苦的人麵對苦難,則會堅毅鎮定,不屈不撓。我去過跆拳道訓練館,觀看小孩子的訓練。七八歲的小孩子彈跳,轉身,一腳飛起,幾公分厚的木板被腳踢斷。這讓我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有那麼高的功夫!在訓練場上,我看到他們用手一次次擊打木板,手腫了還在打,一下又一下,沒有停止。我還看到兩個小孩比武,一個小孩揮拳而上,另一個小孩猝不及防被擊中了臉,在教練的嚴厲鼓勵的目光下,被擊中的小孩含著淚水,忍受著疼痛,目光堅定,直逼對方,眼神裏透露著不屈氣,繼續和對手比武。
這是現實的一麵,也讓我感歎,像這樣的小孩,他們的意誌是堅強的,以後遇到困難是不會退縮的。而許多小孩被父母嬌生慣養,百般嗬護,稍有閃失就大呼小叫,仿佛吃了多大的苦,以後怎麼應付人生道路上的苦難?要知道,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上,人們比的不是開始,而是過程、結果,而過程的堅持、結果的實現,靠的就是堅忍的意誌和毅力。
吃苦完善了我們的人格。記得有一句話說,自古至今,每個英雄的耀眼的光環上都閃爍著傷痕的光芒。其實,人的一節一節骨骼,必須經過艱苦的鍛造才能變得強壯起來。上天賜予人們心靈,心靈的鍛造全在於後天的鍛煉。痛苦和幸福、艱難和安逸、順境和逆境等,都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依托的。要幸福就要經過痛苦,要安逸就要承受艱難,要達到順境就要經過逆境。命運把一切都擺在人們的麵前,放在天平之上,一邊是苦難,一邊是幸福,苦難有多重,幸福就有多重。沒有苦難,幸福的天平就會傾斜。正是通過披荊斬棘,艱苦拓荒,我們才到達幸福的彼岸。而艱難、痛苦、逆境就是我們到達彼岸的渡船。
人格就是在錘煉中堅強起來的。如果懦弱,怎麼辦?那就麵對欺淩勇敢而上,戰勝欺淩就變得堅強,忍受退縮還是懦弱;如果畏懼,怎麼辦?那就麵對苦難不逃避、不低頭,逆勢而上,乘風破浪,那麼你就會強大起來;缺乏能力,怎麼辦?認真學習,完善自我,勇挑重擔,負重爬坡,能力就增強了。明明知道自己能力欠缺,反而就此成為躲避的理由,躲進避風港,一旦大風起兮雲飛揚,那麼必然被卷走,無影無蹤。
什麼叫成長,成長就是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由軟到硬、由難到易。就是對於我們肉體、能力、精神的改變,這種改變何嚐不是煉獄?有人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要重新塑造一個人的靈魂、體魄、能力,必然是一個艱難的、痛苦的過程,但是,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有脫胎換骨、仿佛再生般的感覺。
當我們該吃的苦吃了,該受的罪受了,該喝的藥喝了,我們就壯大了,我們的人格和精神就塑造起來了。正所謂沒有一番寒徹骨,哪有清香滿乾坤!
苦難是一筆財富
苦難就是苦難,為什麼說苦難是一筆財富呢?
這並不是講大道理,而是因為苦難中蘊含著機會、希望、轉折,隻有戰勝苦難才會使苦難變為財富。如果一個人被苦難嚇倒,在苦難中沉淪,那麼,這樣的苦難確實是“苦難”。苦難在成功以前是苦難,一旦成功之後,苦難就真正變作一筆財富,所有的苦難都會熠熠生輝,能力、意誌何嚐不是在苦難中培育和增強的呢?
人生的苦難誰也無法預料,但是,如果不幸遇到苦難,那麼我們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與苦難抗爭。貝多芬說:“我們這些具有無限精神的人,就是為痛苦和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得到歡樂。”具有無限精神的人、超凡脫俗的人,他們對於人生可以說是“逆來順受”,不管是逆境、順境,他們都能接受,依然故我地繼續前行,不會因為逆境或者順境而有所改變,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苦難猶如一座熔爐,燃燒著我們的激情、錘煉著我們的骨骼、升華著我們的靈魂,所謂百煉成鋼,當我們經曆了這一切後,才可以說自己成長了、長大了。
當年紅軍被敵人圍追堵截,天上有飛機轟炸,地上有追兵,三渡金沙江,勇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吃的是野菜,甚至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吃皮帶,食樹根,與陝北紅軍會師。長征兩年,行程25000裏。接著在落後貧窮的陝北,經過八年艱苦抗戰、三年解放戰爭,最後奪取了勝利,建立了國家政權。不克服這些艱難,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我有時想,如果不是經過那樣的艱難、挫折,那樣的驚天動地、舉世矚目的長征,就不會錘煉出紅軍那鋼鐵般的意誌和精神。因此,當苦難來臨的時候,悲傷、悲觀,都是沒有用的,那隻會放大苦難,放大痛苦。正確的做法就是頑強地奮鬥、堅決地鬥爭,隻有這樣才體現出了苦難的價值,才使苦難具有偉大的意義和幸福的真諦。
吃苦鑄造輝煌
俗話說,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現代的人對於人上人有點不好理解,其實就是優秀的人。這話說得有點過了,但是,道理何嚐不是如此呢?
應當說,人們從體力、智力上都相差無幾,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吃苦的差距。吃苦是衡量人的尺度。所有的優秀都是吃苦的結果。不會有輕輕鬆鬆、沒有付出的優秀,隻有經過努力奮鬥才會變得優秀。
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NBA名將文斯·卡特曾經在太陽隊、魔術隊效力,彈跳力驚人、爆發力極強,堪稱NBA能與喬丹比肩的扣籃王。同時擁有出色的突破、投射和助攻能力。當人們看到他在賽場上生龍活虎、神奇扣籃的美妙時刻時,往往忽視了他在賽場外的吃苦鍛煉。他每天都堅持進行嚴格的體能訓練,包括每天做300個俯臥撐、300個杠鈴推舉、300個定點跳投、300個罰籃、300個急停跳投以及半小時的載重自行車鍛煉。這樣的吃苦鍛煉,難怪他的投籃被稱作教科書的樣板、世界上最漂亮的投籃,人們送給他“半人半神”、“不明飛行物”、“加拿大飛人”等稱號。
文斯·卡特籃球場外的努力告訴我們,他的彈跳力、投籃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吃苦的結果。
中國奧運羽毛球冠軍林丹左手握拍,以拉吊突擊為主打法,進攻意識強,場上速度快,進攻落點好,攻擊犀利,步法靈活,扣殺較具有威脅,長期占據著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想當年,林丹學習羽毛球的時候也是吃了一番苦頭的。據說,林丹剛開始練習羽毛球時,沒少哭過鼻子。在上杭體校學習羽毛球時,每到星期日,林丹媽媽都會在清晨5點叫醒睡夢中的林丹,然後沿著上杭縣城跑三圈。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雪,他都堅持不懈。特別是在冬天,寒風刺骨,林丹那麼小,還是堅持下來了。林丹含淚對媽媽說:“媽媽,你4點半先叫醒我,然後讓我再睡半小時再叫我……”此時林媽媽的眼睛有些濕潤,畢竟林丹當時是5歲的孩子啊!在訓練身體的柔韌性時,林丹的韌帶沒拉開,腿壓不下去,教練幫他壓,小林丹疼得直哭。後來被選拔到福州訓練後,8歲的林丹哪裏受得了離家的痛苦,爸媽一離開福州回上杭,他就開始哭,幾乎每天都要哭上一場。經過這樣一步步的艱苦的常人難以忍受的鍛煉,林丹的身體素質和羽毛球水平很快提高,後來被選到國家隊。
當我們在觀看林丹的比賽,看到林丹漂亮的發球、犀利的攻擊和身上散發的“與生俱來”的霸氣時,才明白通過艱苦的鍛煉,塑造了矯健的體魄和意誌、高超的球技和身體素質,而這些成了他“與生俱來”的東西,成為附著在他身體上的一部分。
沒有風雨哪有彩虹,沒有吃苦哪有輝煌。我堅信,所有的輝煌都是吃苦鑄造的,吃苦和輝煌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