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而盲目地跟著感覺走,使生命繞了一個大大的彎路,又回到了起點。人生能經幾番折騰呢?這樣的尋尋覓覓對於事業又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呢?確實難以估量。
他後悔地說,早知道這樣,第一個第二個都是最佳選擇,以後的約會純粹就是一種形式,並不是自己的需要。如果不是找對象耽誤了好多年,也許已經在事業上功成名就了,而今還在苦苦地掙紮。
楊傑是一家公司的室內設計,業務能力強,搞的平麵設計在公司受到了業界的好評。其中,給美麗商廈搞的室內設計,受到客戶的青睞,給公司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他有點飄飄然了,在全公司舉辦的演講比賽活動裏,他用心地準備,獲得了台下數百名職工熱烈的掌聲。公司領導也格外看好他。年末,為了參加公司的歌詠活動,他又是練歌,又是學跳舞,忙得不亦樂乎。他的多才多藝,再次受到了人們的交口稱讚。他有點忘乎所以了。
可是,不久,部門負責人找他談話了,說他不久前的一個室內設計圖紙有重大錯誤,遭到了客戶的投訴,公司計劃解雇他。
這時,楊傑才傻眼了。如果失去這份工作,他的生活就受到了影響。靠演講去賺錢不可能,他隻是公司的佼佼者,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一抓一大把。靠唱歌他當不了歌星,不如二三流的歌星唱得好,他僅僅是個業餘愛好。
於是,楊傑才明白了什麼才是自己的需要。那就是自己的室內設計,隻有幹好這個工作,才會在公司有出路,其他都是點綴。對於室內設計來說,人們看重的不是你的唱歌和演講水平,而是你的設計水平。
認識自己的缺點
有一天,我發現了另外一個自己。
我來到了一個商場,突然看見了鏡子裏的一個人,恍惚中知道那就是我。
與鏡子裏的人對望,那就是我啊,小平頭,黑眉毛,厚嘴唇。記得母親說,嘴大吃四方。我又有些不認識我。好多年我忙忙碌碌,拖著疲憊的身體四處遊走,為了事業和理想。如今,軀體由年少到年輕,頭發不似以前的蓬亂了,眼睛不如以前童真。
許多年前,我就發誓幹一番事業,追逐功成名就。可是,少年時的理想實現了嗎?改變命運了嗎?對著鏡子我問自己,鏡子裏的那個人無語,也靜靜地看著我。好像不認識似的。多少年了,我不了解鏡子裏的我,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
我端詳著鏡子中的自己,不禁發問,你認識這個人嗎?他有什麼缺點,對人生造成了巨大損失。這個冥頑不靈的人,這個自以為是的人,別人的勸告聽不進去,直到一切注定後,才後悔不安,才開始反思。
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由於自己的缺點遮蔽了成功的陽光,結果與成功擦肩而過。
如果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就不會改正缺點,如果不改正缺點,就不會成功。
缺點不是缺陷,身體的缺陷無法彌補,但是,缺點是可以改正的,劣勢會變為優勢。
有多少人一生渴望成功,卻姑息自己,對於缺點戀戀不舍,縱容自己的缺點。如果連缺點都不願意下工夫努力改正,那麼,能成功嗎?能苛求別人嗎?
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從改正缺點開始。對於自己的缺點一次都不要姑息,一分一秒都不要留戀。
把缺點貼在牆上,發誓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全新的自我,與所有的缺點告別。
把缺點視為阻止自己成功的最大敵人,不共戴天,絕不與之為伍。
真正成功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並且改正缺點。
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還不算,還必須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投資奇才巴菲特從不涉足IT業,對此,比爾·蓋茨評價道:“這個家夥,從不否認自己對該領域的無知。正因如此,他才能穩紮穩打,堅持自己的投資之路。”世界之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點,都有許多不懂的地方。我們要選擇自己的長項,不要在無知的地方消耗精力。改革開放以來,有許多公司一度相當繁榮,引起人們矚目。但是,過上幾年之後,這些公司就出了大問題,原因就是盲目擴張,在自己無知的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致投資失利。
勇敢承認自己的無知,不要在未知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和心力。就可以集中精力,在熟悉的領域裏做出更大成績。
忠言逆耳,聞過則喜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往往聽起來不順耳,但是,指出了我們的缺點,對於完善自己有益處。甜言蜜語聽起來順耳,其實,對於人是無益的,僅僅獲得聽覺上的快樂而已。
古代有一個笑話,某位老師送弟子去外地做官,臨別時告誡弟子道:“聽到阿諛奉承之言,不要喜形於色,要檢討自己。”弟子道:“恩師的話是金石之言,弟子一定牢記在心,作為座右銘。”老師聽後滿意地笑了:“隻要你能按照這句話去做,將來前途不可限量。”弟子恭恭敬敬道:“恩師放心吧,此去千裏,我無時無刻牢記你的教誨,你的話是金玉良言,我要刻石立碑,終生銘記。”老師聞言情不自禁,誇弟子道:“刻石立碑大可不必,作為座右銘還是可以的。”弟子聽後不禁笑了,他的奉承話至少對於老師還是管用的。
奉承之言,連老師對於學生都不能幸免,可見人們對於奉承之言的喜愛程度。聰明的人懂得什麼是奉承之言,什麼是金玉良言;明白自己該聽什麼,深知自己該信什麼。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開創了貞觀之治,物阜民豐,國家富強,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貞觀之治與唐太宗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及逆耳之言是分不開的。
一代賢相魏征不僅幫唐太宗製定了“偃武修文”的治國方針,也時時刻刻修正著唐太宗的錯誤。他給唐太宗講“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治國道理,也常常犯顏直諫。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曆史上的皇帝,為什麼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說:“多聽各方麵的意見使人明智,隻聽單方麵的意見使人昏庸。”他還列舉了曆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國君如果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就能下情上達,有人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魏征發現唐太宗的失誤就當麵指出,據理力爭。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麵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麵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隻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對長孫皇後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魏征!”長孫皇後說:“有犯顏直諫的忠臣,才顯出你的英明。”唐太宗不愧賢明的皇帝,火氣過後又特別欣賞魏征,更加虛心接受諫言。魏征的去世讓唐太宗傷心至極,痛哭流涕。他評價魏征道:“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鑒亡矣。”正是魏征的一次次的忠告,使唐太宗開啟了貞觀之治。據史料記載,魏征在貞觀年間給唐太宗諫奏的事項達200多個,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和皇帝私生活等。
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善於聽取逆耳之言的人。
因為,逆耳之言是智慧,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良藥。
任何人都會犯錯誤,任何人都不是全能全知者,所以聽取逆耳之言是人生的常修課。
聽不得不同意見,一聽到之後就本能地拒絕,好像很丟麵子。但是,反過來也想一想,如果因為沒有聽取別人的忠告而鑄成大錯,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豈不是既丟了麵子,也丟了“裏子”?我有個朋友叫延平,要投資建材業,有人勸他要慎重些,看準了市場後再投資也不遲,但是,他看到房地產市場火爆,正是時機,不肯聽從勸告,結果在他投資的同時,當地建材市場一哄而上,形成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局麵。由於對建材市場了解不足,加上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他的投資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