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太多就是沒有目標
目標多了,不叫目標。就如靶子多了,難以選擇靶心。
靶子多了,會讓我們眼花繚亂,無法辨別方向;目標多了,這也想做,那也想幹,恐怕是一事無成百不堪。
古羅馬哲學家賀拉斯說:“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就會喪失自己。因為俗語說得好,到處在等於無處在,四處為家的人,無處為家。”目標實際上就是人生旅途上的家園。
從前,有個智者告訴他的弟子,去果園裏摘一顆最滿意的蘋果。弟子聽後就來到了果園,隻見鮮紅的蘋果綴滿枝頭,果香芬芳,令人垂涎欲滴。弟子眼睛花了,他看看這個蘋果大,那個更大,看中這個,又選中那個,這麼多蘋果到底選哪個呀?他在果園裏一路走,一路選,走到盡頭,還是兩手空空,最後隻好摘了個地頭的蘋果給智者。智者站在果園旁邊笑了,他對弟子說:“我隻給了你一個目標,可是,你眼裏卻到處都是蘋果,從始至終都徘徊在選擇的煩惱中,所以,你沒有選出我需要的蘋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目標太多,就會失去目標。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上的職業太多了,每一種職業都有優秀者,在浩如煙海的職業中,我們選擇哪一種作為自己的目標,這是很重要的。企業家的財富、科學家的智慧、作家的光環、體育明星的榮耀等,每一種職業都充滿著誘惑,都散發著磁力。
皮爾·卡丹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附近,父母都是農民,靠種葡萄為生,家裏很窮,冬天還要到山裏鑿冰賣錢,養家糊口。當時,經濟蕭條,一家遷往法國生活。17歲的皮爾·卡丹找到一家單位,靠著自己的努力當上了會計,工作很出色,受到了肯定。但是,他發現自己的興趣是在裁縫方麵,於是前往巴黎。當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巴黎被德國人占領,皮爾·卡丹在路上違反了宵禁令被關進了監獄,從監獄出來後他依然不改初衷,來到了巴黎。在巴黎舉目無親,身無分文,在街上徘徊,突然看到了服裝店櫥窗裏招聘店員的啟事,於是去服裝店應試,後被錄取。從此,他在巴黎的服裝界嶄露頭角,給許多政界名人和電影明星設計過服裝,先後在新貌和帕坎時裝名店設計過服裝。
正當在服裝界名聲日盛的時候,他萌生了創立服裝店的想法。他認為僅僅靠給別人設計時裝,無法體現自己的服裝設計理念,要把服裝業做大做強,必須擁有自己的公司。於是,他建立自己的服裝店,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從服裝界走向汽車、飛機、手表、賓館經營等業務,如今,皮爾·卡丹在全世界擁有5000餘家售貨店,500餘家工廠,以及10餘萬工人。建立了自己的體係,成為名副其實的成功者。
皮爾·卡丹從一名貧窮農民的後代,打造了服裝界的商業帝國,除了自己的勤奮和天分之外,就是選對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不懈地追求,不言放棄,最終獲得成功。
在生活中,可以發現許多人看上去永遠在勞碌,卻因為沒有目標,最終兩手空空,一無所獲,人生始終在原地踏步。
有的人,甚至一輩子也沒有明確的目標。東奔西忙,一晃多少年過去了,回過頭來,才發現一無所有,兩手空空。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生活的目標,如浮萍,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或成為別人的工具,供人驅使。
佛教有千手觀音,可以做許多救苦救難的事情,每個人隻有兩隻手,隻能做能夠把握的事情,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麼都去幹,什麼都能幹了。不管什麼目標,都要作出抉擇,為之努力,持之以恒。幹幹這,做做那,這山望見那山高,淺嚐輒止,三心二意,最終將一事無成。
天生我材必有用。隻要選對目標,從理論上說每個人都可以成功。切記,不要什麼都選,什麼都是目標,目標多了等於沒有目標。古人道:“有誌者立常誌,無誌者常立誌。”
目標要遠大
麻雀盯住房簷,所以隻能在地上和別人輕視的目光中覓食,永遠達不到鷹的高度。
每天盯住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收獲的隻是幾百斤糧食和白菜,達到的也就是溫飽水平而已。一遇到風吹草動就會風雨飄搖,受到生存的威脅。
沒有遠大的人生目標,甘於平庸的日子,滿足於眼前的生活,隻要平安、自在、無事就好,就不會有真正的自在和幸福。
有人說,把每件小事做好,就做出了大事。但是,這不是要人們隻盯住小事,而是指做小事是為了做大事而準備的,即使做小事的時候,也要胸懷大事。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如果僅僅為了做小事而做小事,不僅大事做不出來,連小事也做不好。
胸中缺乏格局和整體,做小事就失去了意義。
隻有具備了遠大的目標,才可以在每一時每一刻,把自己的信念和行動貫徹進每一件事中,生活會被賦予偉大的意義,隻有經過平凡的忍耐和堅守,生命的路程才會絢爛多彩。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率領朝廷中的主要文武大臣和20萬精銳部隊,親征蒙古。八月,明朝軍隊被也先率領的瓦剌軍隊在土木堡擊敗,全軍覆沒。這一戰,明英宗被俘虜,四朝老臣張輔、兵部尚書鄺、戶部尚書王佐等人都戰死。土木堡戰役把明朝的主要部隊都消滅了,京城裏隻剩下了幾萬老弱病殘的士兵,連像樣的馬匹都沒有了。此時,京城裏人心惶惶,士氣不振,大臣們無心應戰,紛紛建議遷都或投降。這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那就是代理兵部尚書於謙,他憤怒地說:“建議遷都之人和主降者,斬!”然後,從山東、河南、浙江等地調集軍隊,部署京城保衛計劃,十一月,也先率領瓦剌所有的精銳軍隊,為了達到滅亡明朝的目的,圍攻明朝京城。於謙調兵遣將,布置防禦,消滅了瓦剌幾萬軍隊,也先的弟弟也在戰鬥中被打死。在明朝生死存亡的關頭,於謙在短短的數月裏把一盤散沙、行將崩潰的明朝軍隊變作眾誌成城、堅如磐石的虎狼之師,力挽狂瀾,保衛了明朝。假若戰爭失敗,京城失陷,明朝將亡,中國的曆史就要被改寫了。於謙不愧是中國曆史上的大政治家和軍事家。
於謙的出身並不顯赫,他出生於浙江錢塘縣一個普通的家庭。自幼在私塾裏學習四書五經,十年寒窗,苦苦用功。他的書房裏掛著一幅文天祥的畫像,每天端詳那副畫像。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長大後要成為文天祥那樣的人!”
於謙小小的年紀,身處浙江一個小縣城,就有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要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難怪他12歲時寫出流傳千古的詩《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遠大的目標,堅定的追求,使於謙成為名垂千古的英雄。如果從小沒有那樣的誌向,怎麼會建立不世功勳?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盡管處於窮鄉僻壤,盡管幹著低下的工作,但是,心中一定要有遠大的目標,這是決定事業成功的關鍵。
同樣在擦皮鞋,有的人擦了一輩子皮鞋,最終還是擦皮鞋。張建堯是安徽人,以前在街頭擦皮鞋,現在的身份是香港鞋博士連鎖機構中國區總部董事長。他發現擦鞋過程中的工序,很多都比較機械,不需要太費腦筋,他心裏有了一個目標,就是設計製造擦鞋機。於是,他變賣了在合肥剛買下沒多久的門麵,並把房子作了抵押,從銀行裏貸了30萬元,委托溫州一家機械廠,開始生產皮鞋美容機。因為開發的係列機械功效全麵,包含了清洗、殺菌、除臭、消減皺紋、修複傷痕、修邊打磨、整形定型、改色拋光等多種程序,產品推向了全國30餘個省市,盈利百餘萬元。
2003年3月,一家香港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撥通了張建堯的手機,希望能有所合作。這家公司名為香港鞋博士國際企業集團,資產超過數十億元。張建堯與該企業合作後在國內建立了1800家連鎖店,由街頭擦鞋匠成為資金達上億元的董事長,值得我們深思。
遠大的目標,把一個人們不屑一顧的街頭擦鞋匠變為大集團的董事長。
遠大的目標,使人從平庸到非凡,從卑微到高大,是改變命運的神奇密碼。
特長是成功的捷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按照自己的特長發展,順勢而為,就會事半功倍。逆勢而為,不僅放慢了成功的速度,有可能會毀掉人才。